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3-04-12 15:22:00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是党的整体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按照党的组织体系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指乡镇以及村一级党组织。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问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党支部的影响力是党的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党支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有些党组织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影响力,整合农村政治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是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使村党组织权力性影响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削弱。

组织的影响力分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以资源占有为基础、以合法的强制为凭借、以一定的制度为规范的社会支配能力。1949年执政以来,中国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体制,经济上实行的公有经济体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决定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地控制村庄的管理权,掌握着村内经济、政治资源,享有直接决策、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绝对权威,成为农村实际的“执政者”。但是,从2O世纪踟年代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和以村民直选为标志的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村级原有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受到了空前挑战。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经济自由得到空前解放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渐淡化。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严重短缺,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广大农民(也包括党员)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在减少,甚至消失。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
其次,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村党支部领导权力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则直接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合法性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公民与权力的关系。民主政治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合法的权力必须经过合法的渠道产生。也就是说,合法性内涵着民众对于组织权力的普遍认同。自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自下而上地选举村委会。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村民政治民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满足农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同时,也使农村政治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一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

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①村民直选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赋予了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地位。

根据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规定,村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享有对村内重大问题的政治领导权;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的主要载体,拥有对村庄重要事务的自治权。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造成自上而下渠道产生的村党支部很容易与自下而上产生的权力结构——村委会之问产生矛盾和碰撞,两个权力主体在重大村务决策和管理上互不相让、互不配合,关系紧张。村委会与党组织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造成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在很多乡村基层频发的诸如弄虚作假、乡镇企业与农民负担过重、乡村内部管理中的混乱、乡镇干部中的腐败现象等,都与因权力体制缺陷而引起的权力运行失范有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宗族势力和宗教组织的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形成了很大冲击。

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大量涌现。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在农村也出现各种各样民问社会组织。农村的民间组织主要有三类:一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它们已经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第二类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第三类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已自发成立了近13万个协会。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沟通人际关系,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在农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民间组织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些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问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影响。
(三)农村党组织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凝聚力、战斗力弱化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内在因素。从非权力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党支部组织的凝聚力、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影响力弱化的重要因素。

首先,组织涣散,创造力、凝聚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未能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影响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强。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

其次,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党员作为普通村民的民主权利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和满足。这对农村党员党内民主权利的行使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与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相比,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不充分,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缺失,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

其三,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和社会威望降低,党的形象资源流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加入党组织是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进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农民有了自主权,党员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环境的方式增多,使他们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加入党组织的动因不足,要求不强烈,造成党员后备力量、干部后备力量都相当缺乏。二是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中青年党员的比例过小,战斗力不强。三是在少数地方农村,党支部书记为维护其地位,不愿发展新党员,党员队伍萎缩,造成了党支部书记难选,少数村子根本就选不出支部书记。四是长期以来,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部分先富阶层党员的群众观念下降,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增加;有的党员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廉洁奉公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农村党支部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加强村级党支部建设,提高村级党支部的影响力,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方面。要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从多层面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合理配置权力资源,科学区分党支部的领导权与村委会的管理权,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基础条件,是提升执政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在执政资源的构成要素中,权力资源、法理资源、组织资源是最基础的要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其所占有的执政资源成正比。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必须完善有关法律和党规,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权力资源,规范各自的职权。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但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其属性来说,是实体法,只可能对一些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概括规定。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的规范运作,必须根据《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订和落实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性制度,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领导、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从制度上来保障和落实党支部对村委会及其他农村社会组织的领导权。

必须明确,党支部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对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拥有领导权,对本村负有政治领导责任。党支部的职责就是抓大事,把握和驾驭全局,主要职责包括:第一,村党支部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抓好上级党组织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第二,把握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趋势与特点,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第三,支持和帮助村委会依照法律法规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尊重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农村发展的合力;第四,教育和培养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尤其要建立和落实重大决策由支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和党员议事制度,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第五,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六,要对村委会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把过去以行政监督为主要手段转变为以法律监督和制度监督为主要手段。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民主选举的自治组织拥有管理权,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主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反映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具体讲主要是:第一,协助基层开展工作;第二,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第三,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和义务,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第五,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涉及村民利益的各种款项的收缴与使用、村集体项目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计划生育指标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等等,都必须及时公开并接受村民查询;第六,村委会要自觉地维护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重大村务要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同时还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和主要的是组织的影响力。因此,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必须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首先,完善党支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把人民公认原则纳入村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依此增强党支部的合法性基础,提升其影响力。具体做法是:在村党支部的选举中,首先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在此基础上由党员进行真正的民主选举,选出广大村民和党员信得过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然后,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由支部组织党员公开民主的推选在村民中有较高威信的党支部成员或普通党员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候选人,参与自治村民选举,尽可能使村委会委员和党支部委员交叉任职。这样,就使基层党支部成员通过民主选举取得了合法的领导地位,并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真正纳入到村民自治的法律轨道,真正实现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使村党支部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的民主实践中得以更新,得以焕发出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从而改变因实行村民自治党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受到削弱的政治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影响力。一是打破行政村区域的限制,支部随着党员走;二是减少空白点,克服薄弱环节。引导农村党支部跨地域、跨所有制、跨产业整合联建,形成产业链、利益链、区域链、服务链等多种设置形式,把党的组织渗透到民间社会组织中,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要开阔视野,通过挂职、下派等外部输入的方式,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干部通过群众认可的方式配置到农村基层党支部中,优化支部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同时,根据不同的组织确定不同的职能和先进性标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那里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

其三,以加强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党员和群众工作凭借的往往是行政权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制群众接受我们的任何主张。因此,做党员和群众工作更多是要凭借非权力的影响力。农村党支部成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能力,以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影响群众,靠真诚的服务感染群众,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三)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素质,优化形象,提升党员个体的影响力。

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党赢得群众支持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组织及其党员的素质、形象是最好的领导教育方式。党员的模范形象对周围群众起着巨大的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由被动服从转为自觉拥护。提高党员个体的素质,发挥党员个体的影响力,必须建立农村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党员的教育纳入全党教育的系统中,创新培训模式,使农村党员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在坚持党章关于发展党员必须坚持的“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双优”工程,把农村致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解决农村党员结构老化的问题。

要拓宽领域,采取基层党组织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组织地输出部分农村青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深造,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解决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要疏通出口,进一步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以净化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要不断完善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规范有序、联系紧密、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流出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要不断健全党员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在农村的个体影响力。
(四)建立利益整合工作机制,提高利益协调整合能力。

美国政治学家里普塞特把政党称作“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这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政党作为整合工具的基本特性:既代表部分人的利益,又是起联合作用的力量。在当前的中国,利益分化日趋严重,党必须提高利益协调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无论党对社会进行怎样层次的整合,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党进行社会整合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和主体因素。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也最直接。可以说它们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示范、带动作用,其社会整合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都必将更广泛、更具体地影响党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整合水平与效益。而且,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还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农民阶层内部分化还在继续,农民工人、农民个体工商者、农民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农民企业家、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身份群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其利益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它必然会带来农村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农村党支部必须提高其利益协调和整合的能力。

一是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和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整合。在目前出现农村社会组织多样化及多种整合力量并存的局面和趋势下,基层党内民主和农村民主政治的有效发展,有利于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充分获得支配、控制和领导各种基层组织的主动权,特别是通过选举、监督等民主渠道,提升农村社会对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合法性认同和支持,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同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是联合各方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很不够的。农村党组织要善于利于和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村委会及各种群众团体和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为主渠道,以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为重要辅助渠道的社会联动整合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农村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根据其职能特点,参与社会整合工作,并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出应有的利益表达作用,不断壮大党对农村社会的整合力量。

三是在整合内容和效能上下功夫。要找准并把握住广大群众及各个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把群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结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具体利益、眼前利益相结合。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强各阶层的思想教育、建立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良性互动和公平竞争的机制等手段和方式,实现农村各阶层利益的整合,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利益目标奋斗,使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