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文章概述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图书馆联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阐述了对我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享 图书馆合作
1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资源共享理念是图书馆联盟产生的内在因素,而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不断运用则是促使图书馆联盟不断发展的外在动力。为此,以计算机的产生和它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为标志,将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1前计算机时代的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1954年以前)前计算机时代即传统图书馆时代是美国图书馆联盟的萌芽阶段。19世纪8O年代,美国《图书馆杂志》(LibraryJourna1)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图书馆合作的有关问题,并建议图书馆加强合作以共享资源。从那以后,图书馆合作受到图书馆领域的高度重视,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甚至成立合作委员会(Co—operation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并陆续出版了相关报告。最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联盟是“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LN:TriangleResearchLibraryNetwork)o1933年,北卡罗纳大学和杜克大学创建了“智力合作委员会”(CommitteeOn!ntellectualCooperation)o 1935年,图书馆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主要合作因素。后来,北卡罗纳建立大学图书馆和北卡罗纳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加入进来。该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藏书发展和资源共享。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图书馆的互助合作以文献实体共享为基础,在有限的图书馆之间提供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等少量服务,是一种极其松散的合作组织。
1.2基于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54年至1982年)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第一次将电子计算机运用于文献检索工作中,这标志着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来临。如图书馆系统合作发展项目(the Collaborative Library SystemsDevelopment),就由包括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用于共享自动化技术和经验。同时,1960年以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教育和图书馆投入充足的资金,成为图书馆联盟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1972年美国教育部对全国范围图书馆联盟,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联盟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结果形成了著名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目录》(TheDirectoryofAca—demicLibraryConsortia)和《大学图书馆联盟指南》(Guidelines forLibrary Cooperation:developmentofAcademicLibraryoC nsortia)o1978年,ASLA(Association ofState LibraryAgencies)编辑出版了《图书馆合作报告》,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的不同层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进行了总结,基本反映了该时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情况。
图书馆自动化时代美国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特点:
(1)共享理念与服务方面。以书目资源共享和自动化技术共享为主,以州为地缘单位,以协议为纽带结成较为紧密的合作组织,在地区范围内提供多种服务。如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它们在各自范围内除了开展传统图书馆的合作项目外,还开展了联合购买文献资源、参考咨询、自动化技术服务等资源协调共享和图书馆业务共建。
(2)投资渠道和制度保证方面。高度重视和各州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种各样的图书馆联盟基金来保证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资金需求。采取政策优惠来保证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在技术标准和资源建设方面有良好的协调机制。如,OhioLINK直接由州提供经费支持,州统一为参加馆购买数据库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OCLC在营运上受惠于美国各级给予的优惠政策,并得到许多津贴。
(3)联盟主体方面。以学术图书馆联盟为主体,多类型图书馆联盟共同发展。除了数量较大的州内学术图书馆联盟外,还有州内公共图书馆联盟,如波土顿图书馆联盟,由直接管理;州内数字图书馆,如伊利诺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组织,其实质是图书馆联机自动化系统联盟。
(4)技术支撑和资源建设方面。在联盟体内,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自动化系统和网络;分工协作,建设特色数据库;编制联合目录,资源共享。
1.3基于网络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83年至1995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建立和完成了本地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1983年,ARPANET从NCP协议切换为TCP/1P协议从而进入第2代互联网时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打破各机构自给自足的模式带来了现实可能性和操作空间。同时,新的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异军突起,因此,联盟再次成为许多机构解决难题的有效办法。
1996年,《图书馆高新技术》(LibraryHiTech)出版了关于图书馆网和资源共享活动的特刊,介绍了美国46个州的图书馆网和资源共享活动。1997年,Prabha和Dannely主编了资源共享专集,发表在《图书馆趋势》(Library~ends)。1998年,JohnFHelmer主编了关于图书馆联盟的特刊,发表在《信息技术与图书馆》(InformationTechnologyandLibraries)o在这期特刊1中,JamesJ.Kopp的论文《图书馆联盟与信息技术:过去、现在和将来》当称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之一,引用率颇高。
网络时代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特点:
(1)共享理念与服务内容。以共享电子文献购买折扣为基础,以互联网为通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多种服务,如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远程教育等。资源共享的理念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方式。
(2)联盟形式。联盟形式呈多样化。有的含单一类型的图书馆,如CDLIB(CaIiforniaDigitaILibrary),有的含多种类型的图书馆,称为复合型的联盟,如新英格兰地区的NELINET。有的执行单一任务,有的执行多样任务,如波土顿图书馆联盟(BLC)。
(3)治理模式。一般而言,图书馆联盟采取的是董事会负责制,董事会是图书馆联盟机构管理的上层,董事会成员通常由各成员馆的馆长组成。如俄亥俄合作网(OhioLINK)采用的就是董事会负责制,由亥俄大学董事会任命了一个管理委员会。但是有的联盟没有正式的管理机构,也不设执行董事和办公室,仅仅依靠其成员馆提供所有的事务服务。如NERL就是完全依赖于其成员馆的自愿。
1.4国际性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97年以后)1997年,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InternationalCoaIitionofLibraryConsortia,ICOLC)的成立标志着图书馆联盟第一次迈入国际化。它是一个由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个机构和联盟形成的非官方的组织。1999年,《图书馆联盟管理国际期刊》(LibraryConsortium 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1)创刊。该TIJTIJ登了关于联盟各个方面的文章,从图书馆联盟、成员馆、大学、出版商等多个角度对图书馆联盟进行深入的探讨。
综上所述,自上世纪初迄今,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经历了萌芽、繁荣、稳定、国际化拓展阶段。其中1965年至1970年间、2O世纪9O年代期间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在形成和发展上出现的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显然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图书馆资金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
2其它国家的大学图书馆联盟建设和发展
2.1德国图书馆联盟
德国图书馆的合作分本地、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三个层次,涉及图书馆的各个工作领域。在本地范围内,主要是高等院校图书馆问、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间的合作。在区域性范围内通常以图书馆网络的形式开展合作。跨区域性的合作则主要体现在藏书建设,建立一些全国性的数据库、标准库及一些性的合作项目上。以下将从藏书共建、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三个方面介绍德国图书馆的合作发展。
2.1.1藏书共建
19世纪初,德国学术性图书馆在德国研究协会(DFC)的资助下,致力于藏书建设的合作,当时由6所大学各自负责一个专门学科领域文献的收集。1975年,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联邦德国跨区域文献的收集与保证体系”。截止1998年,该体系分为114个专业领域,参加的有18个综合性图书馆,35个专业图书馆等。成员馆必须尽可能完整收集自1949年以来所辖专业领域的德文和外文学术性文献,并通过馆际互借网在全国流通。
2.1.2联合编目
目前,德国的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以7个地方编目联合体网络为基础,参与馆达200多所。此外,还有两个跨区域的图书馆网络,即联邦最高行政机关图书馆联合体和全德期刊数据库。现在德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及大型图书馆均加入了联合网络。为了实现著录标准化和共享编目,德国图书馆界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1)由德国研究协会赞助,建立各种各样的标准数据库,如团体作者数据库、主题词标准数据库、古典时期作品统一书名数据库、中世纪作者姓名数据库等,目前这些数据库均已建成并可供联机检索,因而大大地简化了对上述这些款项的著录工作。(2)建立数据库,参与馆可以将自己的书目数据加入数据库,如果数据库中已有该记录只须加入馆藏项。同时,数据库还可以指导各图书馆的收藏和协调采购。(3)德国研究协会还对各馆收藏的古老珍贵文献,及一些特藏,如手迹、档案、名人或作家专藏、富有历史价值的地图、古版书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计算机著录,以便使这些文献能更好地供科学研究之用o(4)德国成立了“资格认证中心”保证数据库中书目的完整性和~致性,并且负责删除重复的记录。
2.1.3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德国图书馆间最重要的一个合作内容。馆际互借系统包括跨区域的馆际互借系统、区域性的馆际互借系统、专业性的馆际互借系统以及个别的馆际互借。1893年,德国制定了馆际互借规则(LVO),作为馆际互借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除了完善的馆际互借规则外,德国的图书馆大力发展特色收藏以实现有效的文献保障。在德国研究协会的资助和计划下,由18个图书馆确立了各自的收藏重点,平衡完善的藏书体系成为馆际互借成功的基础。目前,德国还在不断改进馆际互借系统。
2.2加拿大图书馆联盟
加拿大的图书馆联盟(thebibliocentre)由资助,25个大学图书馆成员参加。其主要功能是编目服务、藏书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内容提供、远距离获取服务及网络课程服务等。
2.3英国图书馆联盟
英国有一个由十个地区图书馆系统组成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但英国更偏重于集中型模式。英国的国家馆藏中心——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以海量的馆藏占领了英国馆际互借的舞台,BLDSC收藏了7000种常用的连续出版物。它每年受理的申请超过380万件,其中有100多万件来自国外,BLDSC接受的申请中3/4以电子方式提出,申请的资料大部分能在8至24小时内寄给读者。
2.4芬兰图书馆联盟
芬兰是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2001年,芬兰电子图书馆联盟(FinELibConsortium)正式成立,它是芬兰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它与芬兰的科研网(FUNET)、芬兰科学信息技术中心(CSC)提供的超级计算机服务和专业数据库服务、国家公民身份证、虚拟大学和虚拟理工院校的信息服务一起构成了芬兰国家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在芬兰知识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5日本图书馆联盟
日本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以以及协会为主导,走的是一条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进发展道路,这和美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元化、互相渗透和高度市场化的格局不同。日本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建立了许多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协会组织和网络,这些协会组织至今仍然是日本图书馆发展协作的重要基础。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在原东京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学术情报中心(NationalCenterforScienceInformationSystems,简称NACSIS),标志日本开始进入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阶段。以NACSIS为中枢机构,有全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共同参加,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学术信息为对象,通过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连接大学的大型计算机中心、综合信息处理中心、图书馆等,日本形成了一个收集、整理并为研究者提供所需学术信息的全国性综合信息共享系统。
2.6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
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acificRim Digital LibraryAIIiance,简称PRDLA)成立于1997年。PRDLA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数字化途径,利用信息科技与网络,来促进各成员馆的用户对于学术研究资料的存取利用与共享。该联盟致力于把有限的人力与财力资源集中用于环太平洋地区少数领先图书馆的合作项目,同时鼓励联盟的成员之间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自行开展合作玩目,并寻求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支持联盟的活动。目前PRDLA有22个正式成员机构和若干个准成员机构。正式成员机构与准成员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正式成员机构能够参加PRDLA所有项目和活动,并且能够参与联盟的管理事务。准成员机构,主要是指那些参加PRDLA的部分计划,或与PRDLA签订资源共享协议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图书馆。
3对我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启示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北京图书馆发起联合印刷新书目录卡片;1953年,北京图书馆与一些重点省市公共馆开展邮寄借书工作。我国的图书馆合作经历了萌芽、兴起、停滞和恢复发展阶段。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CALLS)获得项目批准建设为标志,此后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主要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进行。国家层面的联盟主要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简称NSTL)、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同时,以省、市为单位的地区层面的联盟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如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协作网、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等。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联盟,但总体上还存在基础薄弱、手段落后的问题。综观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启示:
3.1加强共享理念和合作精神
综观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轨迹,联盟的诞生、发展和成功的根源,干头万绪,基本上可归为资源共享的理念。正如首任Minitex主任威尔库克思指出的,没有任何一个图书馆能拥有所有的东西,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因此,资源共享成为一个最合理的出路,尤其是在图书馆建设费用昂贵,信息量飞快增长,图书与期刊价格飞涨,电子资源价格又惊人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资源共享可能是一条更为必要、更为合理、更为经济的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发展的图书馆联盟机制是对世界图书馆界的最大贡献。
3.2科学的管理架构和运作方式
科学的管理架构和合理的运作方式是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健全发展的制度保障。联盟基本采用半市场、半行政的管理模式,兼具联盟总部统管协调的长处和降低运作成本的双重优势。如OhioLINK的管理架构是由管理委员会主导全局,OhioLINK模式被美国高等教育理事会和州理事会评为创新和增效的先锋,也被世界同行视为图书馆合作、集中投资和有效服务的模范。
3.3依靠和争取的大力支持
国外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发展离不开的大力支持。各国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对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给予经费支持和各种专项基金,同时也采取政策优惠来保证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比如,OhioLINK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州的财政拨款。它分为资产拨款和运作拨款两个部分。资产拨款用于支付中心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网络维护、参考资料库等。运作拨款用于支付组织的人事、办公设备、管理、软件维护、资料库签约等。OCLC是自愿参加的非赢利性协议图书馆联盟组织,美国各级在运营上给予优惠政策,并给予许多津贴。
3.4建立有效的技术保障体制
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国外图书馆联盟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合作平台和技术保障。因此,国内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具有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馆际资源存取和传递功能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首先应建立起一个可以实现资源共建和共享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具有能够有效实施联合采购、联机编目、网上“通借通还”服务和读者能够进行检索等多功能;其次是建立完备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再次是建立多层次文献传递网络,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馆馆藏情况查询、外借请求、原文传递等,扩大馆藏利用率,提高文献共享效率和文献保障率。各馆的数据库建设,在建库前要互通信息,明确建库重点和范围,采用统一的软件格式,确定录入细则的标准和规范,以保障数据库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并通过文献的联合编目和联机检索,实现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各馆数据库的学科导航服务意义重大,各高校都拥有紧密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而自建的数据库,建立学科导航将有效地引导师生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地利用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