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音乐欣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音乐欣赏课提出三种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参与体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情感体验实践创造。目的在于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科学有效的组织下,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大师李斯特的名言“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理解。”“音乐语言是一种最细致的,有时是心灵的几乎不能觉察到的激动和感奋的语言。”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音乐欣赏就是让人们领会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形象,学习、掌握这种语言的最佳方式,体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强烈感情;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引发自己的想象、联想;并通过欣赏音乐,开阔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和音乐经验,提高音乐理解力和音乐想象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音乐欣赏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音乐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缺少情感魅力,枯燥、乏味、不轻松、不愉悦。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却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积极参与和亲自体验的机会,更谈不上自觉探究和大胆创造,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科学而有效的组织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传播情感意在打开学生的艺术情感之闸门,拨动心灵之弦。情感唤起,即以“官能的欣赏为主”,主要是对音乐美感的初级感受,即美的享受,从而定向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唤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使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教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就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在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一”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泼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可一改欣赏教学中单调、枯燥的知识传授,代之以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真、善、美,使他们从最初的直观感受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探究新知。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载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又如欣赏越剧的两个唱段:《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化蝶》时,可以请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两个唱段的欣赏,谈谈作品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个唱段轻快、活泼,他们被梁山伯的“憨”逗乐了;第二个唱段音乐柔美、凄婉,他们越听越“静”了。欣赏完两个唱段,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旧时代的妇女,根本就没有地位,不管是富家小姐,还是穷人的女儿,出嫁都不能由自己决定。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有的说:“旧时代的妇女命太苦了,要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就不会这样了。”……同学们情绪高涨,开动脑筋,联系现实,对比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没有自主权的悲惨命运,与新中国的妇女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教师及时总结:是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害了人,要破除的是这种制度,否则,它还会继续害人。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实现教学目的。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人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变被动接受、机械模仿为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从较小作品逐步扩展到不同情感、富于变化、较为复杂的大作品,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大调式往往表现明亮欢快的情感,小调式则往往表现柔和,黯淡的色彩;密集紧凑的节奏往往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抒情优美的音乐往往和舒缓的节奏相连;上行的音调多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下行的音调则伴随着悲哀和伤感……
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对于音乐表现的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和情感体验。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选、设计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积极实践创造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勇于从传统教学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学的“主导者”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将自己的全部感受全身心地融人音乐作品之中,从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俱、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的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征着游击队在灵活作战;有的设计了射击、骑马、挥刀等动作,还有的对演唱进行由远及近、由弱及强的艺术处理。这样人人参与编排、个人动脑创造。直到舞蹈创作完了,歌曲内容也理解了。另外,引发学生的创造,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乐理、文学、美术、舞蹈、绘画、乐器等知识和技能去积极地发挥创造。欣赏与节奏、舞蹈律动相结合,欣赏与诗、画、文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综合发展。
总之,音乐欣赏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以师生共创教学情景,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探究—创造的新教学模式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来,让他们舒展开创造思维的翅膀,在参与活动中领悟音乐真正的内涵。在体验和探究创造中理解作品所反应的生活现实,理解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