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对我国普通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探析

时间:2023-04-12 15:22:00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家庭在追求教育投资回报的同时必须面对教育投资的风险,大学生择业应是在就业风险下的理性选择。为减小大学生就业风险,国家、高校及家庭都应采取相关对策。

  1我国普通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并轨政策以来,其投资结构也由过去一的国家投资向国家、个人、社会共同投资转变。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概念来源于人力资本理论,是以家庭为行为主体的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除和集体以外的教育投资行为,狭义上是指受教育者或家庭为自己或子女获得教育机会而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1.1家庭高等教育经费分担逐年增加

  尽倍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学费占其年平均口常运行费用的比例按25%掌握,但是到2006年,全国平均水平已达5000元,比1989年增加25~50倍,而同期城镇届民人均收入只增长了2~3倍。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嗔一般在20%左右,其中美国占人均GDP的15%,英田占人均GDP的7.3%。而在我国,大学学费竞约占人均GDP的57.4%。由此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偏高,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偏高。

  1.2“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投资高等教育风险增大

  所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在个体的高等教育阶段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本,但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人们在追求高学历、商凹报的同时,必须要面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伴随着高等教育投资能带来丰厚的个人价值,在高校扩招政策下,我国居民竞相投资高等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直线上升,2002~2005年分别为145、212、280、338。但就业率却在下降,2002~2005年初次平均就业率(%)分别为64.7、62.5、50.65、55。当然本科院校稍高于高职高专就业率,但仍有30%的毕业生未能就业,高职专科则有60~/o2~右的毕业生初次未能就业。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95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现实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尽管普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可是这种投资潜在的收益风险却日益增大。
1.3普通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陷入惯性思维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人们在思维中形成了一种惯性:即认为在劳动力价值的代际转移中,只要父辈对下一代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投入,就能增加下一代的未来劳动力价值,而这种高附加值的劳动力在未来是一定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高收益率。通过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满足求知的欲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边际收入,尤其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及城市普通家庭来说,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2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风险与理性选择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社会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一方面迫使大学毕业生降低就业要求,避免“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大学毕业生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选择大中城市、沿海城市还是农村,选择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完全应是市场行为,只要就业体制顺畅,在就业岗位充足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进入尴尬的境地。对毕业生而言,失业意味着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人生旅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尚无回报。这就是无情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暂时性风险。

  为了避免高等教育投资的暂时性风险,学生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总是慎之又慎,精心挑选。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分层的,有主、次之分,且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是分割的,很难流动一般情况下,失业后多数只能在次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如果不经过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等途径很难再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因此,为了规避教育投资风险,入学前总是选择将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择业时,总是把就业地区和收入高低作为重要因素进行权衡。对就业地区和收入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发达的中小城市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市场化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就业选择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毕业生这种顺应市场的择业观念是无可厚菲的。尽管教育投资对人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方面,但实际上在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划问,会把教育投资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作为择业的重要指导因素,希望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环境、比较高的收入、稳定的职业。如果盲目就业,被限制在一个不能流动或流动成本很高的低收入环境中,不仅约束了自身的发展,而且教育投资很难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形成家庭教育投资的低效用和收益损失。
 

3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相关对策

  3.1国家要加强对个体高等教育投资与就业的宏观调控

  国家和相关研究部门要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对人才供求趋势进行研究和预测,供大学生作为专业选择的参考依据,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类型、质量和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国家宏观上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和研究部门进行未来人才发展规划,预测不同专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需求状况,并且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制定招生计划、设立专业的依据,使人力资源的供需趋于平衡,减小教育投资的风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平台。首先,构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减少人员流动的交易成本;其次,建立顺畅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扩大毕业生的选择信息,降低职业搜寻成本;第三,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GDP和就业共同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3.2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地进行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自身配置能力;在学制方面,我国高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或完全学分制,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与工作的时间;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积极主动地合理利用多种求职渠道,加强信息指导,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3.3投资高等教育的普通家庭要转变观念,理性投资

  我国大部分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成才问题上还是老观念,其实高等教育只是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要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和预期的收益有清醒的认识。国家为每个人的成长教育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有技校、中专、大专、专升本、自考成教等不同的途径。尤其现在合理的用人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我们已没有必要按老路子来发展,完全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安排,理性地进行高等教育投资。

  高校在实行收费以及扩招的政策后,我国普通家庭难以承受长时间高等教育投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应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平衡各方面利益,促使教育经济和普通家庭经济和谐发展,减小大学生的失业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