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在就业市场中寻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路

时间:2023-04-12 15:22:00

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颇具特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看到专业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尴尬。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日渐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尴尬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划人员;公务员)。

1.中小学语文教师。近十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民间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教师待遇比前50年(建国以来)有大幅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师收入水平已经处于该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在大中城市,教师的收人水平许多已超过普通白领,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学及私立学校,教师月收入更是超过5000元,有的甚至上万。而近两年来,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小学教师收入不菲,且就业稳定,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许多都需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但是,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能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成为“资深语文教师”的梦想。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项能力缺陷:(1)缺乏口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需要良好的口才。但是由于在高校没有对此进行专业训练,许多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交代不清,教学重点不突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2)文才有限。部分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写作水平不高,文不达意,对文法、语法、结构等更是不甚了解。(3)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不强。作为教师,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基本技能。但是现实中,新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时,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缺失却成为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短板。(4)教材教法知识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学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从事教师行业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教材教法知识及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编辑职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各类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但是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除应具有文章编辑能力以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首先要求有较强的独立采访能力。新闻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这要求媒体工作者要有深入采访能力,在拥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完成受到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

其次,选题策划能力。现在的媒体追求的是采编及制作一体。以前各人负责一块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从选题开始,采访、稿源组织、内外部联系、统稿、版面设计等都要求同一个人必须了解和全程参与。第三,熟练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大爆炸,来源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媒体从业人员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联系方式。不会网络和不懂新媒体技术信息和咨询,就无法在现代媒体生存。

3.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传统就职方向,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面广的优势,可在激烈竞争的企事业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应聘中取得先机。首先,应加强应用文和公文写作能力。

由于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对公文写作能力有所忽视。现实中,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大学生却无力承担本部门的公文写作任务。其次,应加强沟通能力和公关礼仪知识的培训。由于行政管理是一个对内对外联系协调的工作,强调与人沟通交流,及接人待物能力。沟通能力和公关知识,都可以在大学校园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各项日程安排、人员的任命授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都涉及到行政管理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作一提前探索,奠定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规划的基础。

另外,文案策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也是不错的岗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及修课程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二、专业改革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职空间十分广阔,但岗位能力需求较高。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

1.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整体架构。明确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这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据此目标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现实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新之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尴尬和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据学生就业时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是基础,包含了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树人目标,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高素质不仅意味着自身人格的养成,而且因为将来出去从事的是社会人文类工作,这种素质还要求他具有像种子一样的推广传播功能,把已经内化为他的人格构建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应用型”是提高,即是“立于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能力水平。”-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展示其教学能力,采访编辑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地方高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外乎两个系列:语言系列和文学系列。语言系列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等,文学系列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等。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保证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味”,也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必须保证这些主干课程足够的学时。有些学校提出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这种杀鸡取卵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课又不能沿袭原来的教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应着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在保证“文味”的大平台之上,我们应花大力气去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即“小模块”的课程。传统的汉语言专业的选修课设置多是基础课的延伸,具体的课程开设则视师资力量而定,各校不一。

如我校开设的诗经研究、三国演义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等等。这种选修课设置的依据是教师资源而非学生就业。这些选修课的设置脱离了社会需求,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无多少实际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有的因为选修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出。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根据前文对学生就业领域的调查,当前专业选修课设置应该分为三小模块,即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新闻传播模块,企业文员模块。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设语文学科教学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现代诗文教学、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口语、班主任管理等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设新闻采访学、播音主持、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新闻从业能力。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设秘书实务、应用文写作、谈判与沟通、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文化宣传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捷。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在教师。地方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应学校的教学定位和专业定位。当前,许多地方高校致力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正在寻求新的“应用型”发展方向。应用型学校和应用型专业需求的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当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学术型青年教师,他们从名牌高校到地方高校,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方向的认识狭隘保守,生怕一旦离开自己原有专业就找不到个人发展方向。这种保守的认识和实践经历的缺失,导致他们不愿也不能胜任实践性课程教学。针对当前“跨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师资紧缺”、“基础文科师资有余,应用文科师资不足”、“纯学术研究者有余,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者不足”的诸多师资矛盾,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做法。“送出去”,即把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源进行整合,分为“基础文科教师”和“应用文科教师”两类,把“应用文科教师”送到“基层”即著名中学、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体验”,使他们熟悉上述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们从事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请进来”,即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部门办公室主任、企业高级文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一定会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既可以解决实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密切校方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岗位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的重点体现在实践课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在这几门实践课中,国防教育、劳动课是通用实践课,旨在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劳动意识,毕业论文写作多为研究纯学术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见习时间太短,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有的甚至连实习单位都没找到,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学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但教学实习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多数学校采取学生自找单位,分散实习的方式,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发放实习材料,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总结会,对决定实习质量的实习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控。这种质量不高的实习又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呢?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实性即岗位介人。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其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当前,我国许多职业领域都实行了职业资格准人制度。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结合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和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展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认定,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展网络编辑和记者编辑资格证的考核认定,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展秘书资格、驾驶员资格证的考核认定。在学生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各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之路应紧密关注学生的就业领域,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衡量自身的办学条件,在保持“文味”的基础上,在小模块上办出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