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十分突出。文章从当前用人单位选人的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人才储备、招聘条件和就业歧视以及就业市场的形式、管理和诚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端正用人单位选人观和加强全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以期引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关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党、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会议和发文要求各级、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并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列为评价高校办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从人力、财力上都给了大量投入,采取了各种措施,想方设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国家和地方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承担了桥梁纽带作用。然而,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用人单位并没有积极响应,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相对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通过笔者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中对就业市场的调查,除了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管理环节的问题外,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十分复杂。本文专门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环节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关注。
1用人单位选人的定位存在误区
1.1盲目的人才高消费
近年来许多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能招到硕士、博士就不要学士或专科生,对名牌大学毕业生抢着要,一般大学毕业生则要反复考察,专科生更难得面试机会。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其实,许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明确的人才招聘标准,而是采取“跟风”的做法。在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清晰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本来高职、专科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招研究生,甚至酒店招个内勤人员也要求名牌大学本科生。使得大学生个人就业成本提高,增加了就业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1.2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观念
用人单位普遍急于求成,缺乏人才储备观念。大学教给学生的仅仅只是专业基础知识和视野,很多职业素养需要用人单位进一步培养,只有通过用人单位悉心培养的人才才是单位“永久”牌骨干人才。不少单位采用传统的“即缺即招,即招即用”的人才引进模式,不注重人才“期货”,而看重毕业生一时的面试表现。用人单位存在目光短浅的认识误区,将大学生视为“打工仔”,将文凭视为“水平”,不能“以人为本”,缺乏长远发展目标,以期能够实现“招聘——顶岗——效益”一步到位,企业无闲人,人人有岗位。缺乏人才储备的长远眼光,使得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根基不牢,后劲不足,往往出现用人单位人才流动性大,技术资源匮乏现象。
1.3招聘条件越来越高
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逐年累积的未就业人员和随着海归和外籍人士的增多,中国的人才市场不断丰富起来,用人单位也有了较大的用人选择范围,自然就会相应地提高人员招聘的录用条件,更多的岗位要求复合型人才或外向型人才。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受欢迎;同样是药学专业,那些既懂得药性药理,又懂得市场营销的学生就备受青睐。再比如文秘专业,既要求应聘者有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又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会话和书面翻译水平,甚至在原来的“二会”、“三会”的专业技能要求基础上提出“六会”、“八会”等非专业技能要求。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毕业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都行,缺的就是复合型、外向型和立即上手能用的人才。“二合一”、“三合一”、“多合一”人才和有经验的人才能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然而,复合型、有经验等条件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具备的条件,以至于许多大学生把学习非专业技能看成是谋职的需要,将大学视为跳板,将文凭视为敲门砖,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短期培训上,以期获得更多的合格证书、上岗证书和等级证书,舍本趋末,荒废了学业。
1.4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就业除了遭受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歧视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各项规定,但限男生、男生优先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女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地拒之门外。而另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比以往高了许多,这就使得女生在求职的道路上比男生走得更加艰辛。
2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脆弱
2.1大学生就业现场招聘会形式陈旧
每逢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际,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均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既要为各种现场招聘会的顺利进行而殚精竭虑,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大学生招聘会牵涉面广,成本高,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均相当大。而许多高校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疲于奔波,无心学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缺乏统一有序的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当前大学生招聘会存在过多过滥、效率低下,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竞聘的毕业生人数多,不时的产生拥挤和踩踏事故等弊端,更有甚者,它成了某些机构或部门的创收途径,从而招致诟病。
2.2部分人才网站招聘信息陷阱扰乱就业市场
网上求职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避免了人群大范围集中以及对场地的依赖,同时又有丰富的信息,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生都把网上应聘作为求职的一个主要“路径”,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应聘市场最为常见的求职途径之一。但令人既爱又恨的是,网上求职有时会真假难辨,并且不时有陷阱张El以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这诱人的信息陷阱。有些网站为了吸引人气,往往会发布一些过期的职位或某些虚假信息,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发布并不存在的职位来招聘销售人员,还有些企业则虚假抬高职位薪水;有些网站出卖应聘者个人资料,但凡在网上投过简历的,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接到自己从来没投过简历的保险公司或传销公司的电话,不厌其烦地对其游说;更有胜者,一些不良网站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从事传销等非法活动,侵害了应聘者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国家权威的“大学毕业生信息服务网络”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网络”市场尚未形成。
2.3权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和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尤其是中长期预测预报,尚未普遍启动。高校只根据目前或近期人才供求和就业情况来做出判断和决策,在一些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的增设和扩招上,仍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而学生对学校、专业选择则由于缺少科学预测预报指导,也带有很大盲目性、随机性,追求热门专业、高学历。学校和学生只根据近期或短时期就业情况做出招生和就学决策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为了招生需要,部分地区、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发布虚假的人才需求信息,为以后就业埋下隐患。
3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的几项措施
3.1强化服务和管理职能
首先,应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就业供求信息库,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宏观上调配资源,促进公平就业,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资源搜集更多的就业岗位,并通过定向发布调配毕业生资源。应该利用自身完善的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并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有针对性服务,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人事档案、户口、合同备案、组织关系落实、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非用人单位能解决的问题,切实监督用人单位落实新进大学生的劳动、医疗、养老和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制度,保障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调整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预测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调整和引导高校招生。充分发挥的管理职能,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和培养大学生,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做好人才储备。例如,有些地区采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收效明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切实落实健全招生计划与就业市场挂钩政策,避免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不合理,甚至出现人才培养扎堆现象。
3.2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本单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视野和旺盛的活力,缺少的是岗位经营和施展才华的空间,用人单位只要给他们提供岗位锻炼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为用人单位带来活力,促进用人单位的发展。
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做到适才适位、人尽其才。用人单位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避免设置过多的刚性条件,例如,专业、学校层次、考试成绩、证书类别和获奖情况等,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
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所以,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渗透程度。用人单位应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而高校则应利用用人单位资金和岗位技能的优势,二者相互渗透并进而结成产权和利益的共同体,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
3.3应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就业工作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人民就业比较充分,社会提供公平竞争机会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基本的任务。若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充分解决,一方面国家大笔的教育投入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家庭付出十来万甚至更高的投入,学生本人付出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无疑影响到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容易引起群发事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地接班人。就业问题不解决,高校的基本任务就没完成,人民就不会满意,群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到高校生源质量,生源质量下降更进一步影响毕业生就业,产生恶性循环。
第三,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学毕业生既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千家万户老百姓家庭的希望。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不单单是找工作的事,还有就业质量问题都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总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是暂时的。造成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的,有学校培养方面的原因,有就业市场管理环节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聘任观念方面的原因。以上主要针对就业市场管理环节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通过讨论,引起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关注,全社会的关心,进而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较宽松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