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现实的有效选择: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

时间:2023-04-12 15:22:00

现阶段社会就业市场因其自身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众多不利于大学生成功择业的因素,与此同时,校内就业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在大学生择业进程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积极开拓校内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校内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择业的有力促进,应该成为高校的现实有效选择。

  论文关键词:社会就业市场;校内就业市场;现实有效选择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如何寻求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当前就业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特别是高校对此又无能为力之际,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应该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有效选择。

  一、社会就业市场之于大学生的不利因素期待着更有效的选择

  社会就业市场首先是建立起来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当大学生就业制度由计划分配改为自主择业之后,社会就业市场随即成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希望寄托之所在。但是多年的实践表明,社会就业市场的诸多不利因素,困扰并制约着大学生顺利就业,促使人们对方兴未艾的校内就业市场充满更多的期待。

  1.低下的就业成功率
  团学校部等单位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成果、英才网联“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等都显示,通过社会就业市场成功就业的比率很低,试图依靠就业市场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相反对校内就业市场的期望值则高达80%以上。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就业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参加单位虽然很多,但参差不齐,单位与学生之间能够“门当户对”的并不多;二是由于应聘学生太多,会场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致使单位与学生之间缺乏直接交流,大都是学生推荐书的“递”和“收”,难以形成“你有情,我有意”;三是用人单位很少当场签约,又无法给予明确答复,会后学生一旦有新的机会,必另谋出路。

  2.重大的就业安全隐患
  有关社会就业市场频频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其表现在:一是主办者组织不力,应聘学生数大大超出场地的最大容量,出现拥挤、踩踏甚至伤害事件;二是主办者一味追求利润,在收取学生和用人单位费用后,却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致使学生情绪激化,爆发群体事件;三是主办者把关不严,加之学生自身缺乏防患意识,一些所谓的“用人单位”混进市场,利用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信任和就业心切,以高薪高位为诱饵,以培训费、保证金等为借口,大肆骗取学生钱财,甚或一些学生还被拽进传销组织的黑坑,不能自拔。
  
  3.难以为继的庞大开支
  为应对社会就业市场的应聘,毕业生往往需要支出诸如推荐表、交通、食宿、手机通信、美容包装门票等大笔费用。据2007年3月《京华时报》的“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等多个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开支在1000元以上,三分之一的学生在2000元以上,跨城市、跨省区的求职约在10000元这其中87%的学生的开支来源于家庭,也使得一些大学生被迫挤占生活费,甚至债台高筑。

  4.遭受损失的正常学业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促使大学生必须千方百计争取成功就业,特别是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重任的学生更是以之为第一要务。他们因此不得不奔波于各个社会就业市场而无暇学业,使得学业大受损失。因为这个时期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是专业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所以这些损失无法弥补。同时,毕业生因求职大量外出,也直接冲击了教学活动的正常组织和安排。学校为此忧心忡忡,既担心人才培养质量,又关心学生外出安全,但似乎又难有作为。

  5.不堪重负的疲惫身心
  毕业生游走于各社会就业市场实在是无奈之举身心饱受困扰。一是就业前途未卜,情绪焦虑;二是学业受损,情绪失落;三是自己时间、精力、资金付出很多收效甚微,而周边有同学依靠社会关系轻易就业,心理反差悬殊,心理遭受打击。同时学生的体质也会明显下降。毋庸回避,近些年来,包括国内知名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因就业不顺身心不堪重负,导致精神失常、出走、甚至自杀。
二、不断成长的校内就业市场

  校内就业市场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应运而生的,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就业存在许多结构性的、制度性的、现实性的矛盾和问题时,校内就业市场的培育明显加快,并凸显出特有优势。

  1.从学校层面上
  一是可控可选,占据主动。校内就业市场可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和实际需要,适时适地地安排招聘会;可以对来校的单位的性质、层次和数量加以筛选;对信誉度高的单位主动邀请,相反则拒之门外。二是具有长远效应。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加强了沟通,密切了关系,增进了互信,有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三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冲击面小。学生足不出户,主要在校内活动,基本维持着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对教学教育管理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四是便于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招应聘都是以学校为媒介的,他们彼此间的认可程度、签约情况、问题所在等,学校都了如指掌,并对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对今后的招聘工作做到及早防范。

  2.从学生层面上
  一是减少了盲目性。在校内就业市场,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较为充分地交流,掌握更多信息,合理作出取舍,而不是推荐表一投了之。二是提高了就业成功率。学校所接受或邀请来校的单位都与本校的实际是基本相符的,大致符合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加之多数单位是可以现场签约的,因而学生与单位之间容易“联姻”。三是增强了安全感。进校招聘的单位都是经过学校认定的,并都在校内进行,学生不会出现人身财产威胁,也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四是降低了就业成本。学生除了投递必要的推荐表外,不用发生其他费用,并且就业指导部门一般还会把用人单位放弃的学生的推荐表返还给学生。这是社会就业市场不可相提并论的。五是较少地影响学业。学生参加校内就业市场方便、快捷,所化时间、精力不多,可以很快投入学习,做到学习、就业两不误。

  3.从用人单位层面上
  一是有利于提高成功率。用人单位和学生是在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签订的协议,比较稳定,用人单位可以大大减轻对学生违约的担心。二是有利于提高针对性。不同的用人单位因其自身社会影响力和用人标准的差异而会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去招聘,而不需面对所有层次的高校学生,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有利于增加把握度。用人单位如果担心单凭推荐表和与学生的一面之交难以把握,那么可以借助就业市场与学生进行多次交谈,也可以查阅学生有关资料,并且咨询相关院系的老师等,从而更准确地确定人选。四是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应聘。用人单位可以依托校内就业市场,宣讲企业文化,突出自身实力、品质和优势,并通过其所吸纳的毕业生的成功表现、设立奖学金等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应聘。

  三、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开辟空间

  如前所述,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我们当机立断、果敢决策,加快培育校内就业市场,把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转移到校内来。

  1。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与学校联动
  事实上,党和始终关心和重视大学生就业。有关部门基于社会就业市场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随着校内就业市场的优势愈加明显,有关部门应予以更多关注,积极应对,大力扶持。如给予政策倾斜、经费资助、条件保障,同时依托社会就业市场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平台,提供信息,实现与学校乃至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
 

 2.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入手。软硬结合建设校内就业市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考量。而校内就业市场是以学校为主体,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有序、有利开展,实现高就业率和高就业水平的难得载体。
  因此,高校应把校内就业市场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战略考虑,开辟就业市场所必需的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增加经费投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协调各方资源,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努力探索和实践。完善校内就业市场模式
  由于起步较晚,加之观念、力量、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内就业市场并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大的建设和发展空间。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使之更趋完善。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实现就业市场的经常化。充分考虑学校各专业学生的教学安排和用人单位意愿,以时间为序,制定召开各种招聘会的先后日期,大小结合,疏密结合,留有余量,这样,既保证了招聘会召开的节奏,又尽量减少用人单位扎堆,也避免了学生因外出实习错过应聘机会。二是以行业为线索,实现就业市场的专业化。学校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都对应不同的行业。学校可以邀请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用人单位集中来校招聘,专业需求与学校专业对口,前来应聘的学生专业集中,便于沟通和选择,机会也更多。三是以区域为线索,实现就业市场的专门化。选择合适的行政区域,依托各区域人事部门,吸纳辖区内具有相应专业需求的用人单位组团来校招聘,可以通过召开宣讲会、播放宣传片、展示图片、校友示范等方式扩大影响,形成集团优势,吸引本地生源甚至外地生源前来应聘。四是以学校为线索,实现就业市场的扩大化。与同城市和毗邻城市层次、类别、专业相似的兄弟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就业信息与资源,共同举办招聘会,或者当某一所高校举办招聘会时,邀请其他高校学生参加,实现共赢。通过这种虚拟空间,校内就业市场得以扩大。

  4。丰富就业形式。促进校内就业市场发挥更大效用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涵。学校就业人员要带着感情做好工作,对用人单位要热情接待,提供免费的信息发布、校内宣传、场地安排、多媒体设施、招聘会组织等;对学生要以人为本,随时接待学生咨询,认真耐心解惑答疑,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等,为校内就业市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多种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如多方合作机制,即利用校友、学校教师、毕业生个人及其家长的信息资源,开展学校、家长、毕业生的合作,及时掌握更多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以便充分联系与操作;如联系机制,即学校组队去用人单位回访,进行就业宣传,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如就业见习机制,即组织三年级学生利用最后一个暑假到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见习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为在校内就业市场实现“先恋爱,后结婚”奠定基础。三是完善就业指导,促进有效择业。根据各高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解答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和正确就业观,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生提供就业援助等,从而促使学生在校内就业市场能更好地抓住机会,成功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