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大力呼吁真实写作。因此,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达到真实写作的目的,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实际可行,又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息。”可是,长期以来,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师生只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苦于生活贫乏,这包括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新课标中多处提到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学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实践为内容。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生活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源泉。去发掘生活,尤其是发掘让人坪然心动的校园生活,无疑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道营养丰富的“课间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亲身经历又切合实际的素材,于是便有了“语文活动课”。
新课标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以往不良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换句话说,老师管老师讲,学生管学生写。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要么是“模仿秀”,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是流水帐的叙述;更甚者便搜索枯肠,胡编乱造,以至于在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忍心让健康的父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死去;“难忘”的事情犹如过眼烟云。学生作文“闭门造假”,虚假作文便“应时而生”。于是,真实写作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正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中一种盛行的做法:“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中基网—教学研究》)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倡导新教材要有新教法,那么语文活动课与真实写作之间又该以什么样的新面孔出现呢?
语文活动课要求我们老师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校园生活,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里的活动可以指课内活动,也可以指课外的活动;既可以教师创设活动,也可以学生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活跃起来,全身心的投人,完全进人角色,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在整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全员参加,都唱主角,使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体验,都有感受,为真实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
在浙江省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有这样的写作目标:“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也即用不同的写法写相同或相似的题材,用同一题目进行不同的选材、立意、构思。当时面对这一写作目标,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学生面对一般的写作目标都无所适从,更何况是“同一题材多种写法”。记得当时我和学生只能是胡编乱造、草草了事,毫无收益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总觉得十分遗憾。
首次接触新课程,新课标,面对里面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心头顿觉一亮:我何不尝试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来达到真实写作的目的呢?如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参与,积极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多角度思维就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写作目标便能顺利实现。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写作目标,发现这个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多角度的组织安排材料,分析并把握材料的内涵,而这完全可以借助语文活动课来实现。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课:用长约1米的绳子打结成圈,再在中间打结成字形,两位学生的左脚分别套在两个0中,齐步走,看哪组同学走得快。同学们一看如此简单,便不等我分组,跃跃欲试,自由组合,说比就比。可谁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刚开步走,就大呼小叫,不是摔跤就是被绳子勒疼了。原来他们只管自己走,没去考虑该怎么走!几次失败后,有许多同学明白了只有“步调一致”,才能走好,才能走快,并且想出了许多招。看他们一对对走得潇洒自如、兴致十足,我趁机加码:两人再加一个变四人,四人变八人,八人变十六人,……,最后全班变成两组,每组共有24人。随着难度的增加,同学们摔跤的次数更多了,有些同学的脚由于用力不协调被勒得发红发痛,但他们的兴致丝毫没减,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提脚开步,他们都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合拍而导致整个队伍的失败。终于,随着整齐的“一二一”的号令,两条巨龙腾飞了!此时每个同学的脸上不仅有活动课带给他们的欢乐兴奋,更有自信自豪写在脸上。
活动课结束后,我结合写作目标提出了作文任务:以今天这次活动为写作素材,写两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两篇作文的立意、角度不同即可。
限时两天的作文,同学们第二天便交了上来。习作批改后,我发现全班同学都有东西可写,且写的篇幅较长,是以前的习作不能比的,最少的一篇也有近500字。语言较流畅,内容较丰富,选材的角度也新颖多样:如记叙文《记一次……活动(课)》,既有从“有趣”人手,着重写语文课从枯燥到有趣的改变;又有从“意义”人手,着重写这次活动给人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教育;更有从“难忘”人手,感受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在活动中的得失,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得出“凡事都要动脑”的教训。另外,议论文《一点启示》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从各个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小部分同学居然还向读者介绍了开展这次活动的具体要求,写了一篇名副其实的说明文。
事后,我对这堂活动课作了分析:语文课拉到操场上,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这对许多学生来说十分新鲜,也很感兴趣,毕竟,玩是学生的天性。因此他们肯定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这就让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就进人了角色,并自始至终实实在在地去做了。每个人都不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活动后,每个学生都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自然不愁写作素材了。活动课给学生提供素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这类语文课教师要重视活动后的指导,因为只有素材决不能写出好文章。如不加以指导,学生也只能记流水帐,没有写作思想,当然也就没有写作路子。因此,必须重视活动后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讨论、挖掘素材、内涵,找出写作的“点”,要指导学生去思考,整理素材内容,找出写作的“路”。
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破除以往那种把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等同起来的观念,够建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强化了语文活动课,沟通了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语文教学从此不再封闭。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如果让语文活动课真正进人到语文教学中,写作的真实性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当然,在重视学生真实写作的同时,我们并不因此而忽视学生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写作的“米”找到了,真实写作便有了源泉。学生为生活而写作,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于是,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从素材中挖掘出新意,抒写自己的心灵。作文不再难教、作文不再难写。如此好事,何乐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