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和谐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时间:2023-04-12 15:22:00

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概括指出影响图~-'ar和谐建设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阐述了和谐图书馆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种主要关系。进而得出结论性的思考。

  1影响和谐图书馆建设的突出问题

  1.1馆舍空间高度紧张

  物理藏书空间高度饱和。近年来虽然经过不断整合阅览区及调整藏书布局,以期最大限度利用藏书空间,但仍无从根本解决目前图书馆书库高度饱和的问题,造成图书频繁串架、下架,新书无法保证及时上架利用的被动局面。同时,电子资源的存储空间也日趋紧张,保证现有电子资源的连续订购已经难以为继,遑论增加新的电子资源了。

  1.2经费投入缺口较大

  由于学校资金投入不足,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不仅纸质文献达不到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电子资源收藏情况与获取途径对读者需求而言也存在较大差距。显然,此问题又与上述“馆舍空间高度紧张”的现状发生矛盾。因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具体操作层面上,多年来始终处于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1.3网络设备更新缓慢

  自2001年以来,辽师大图书馆进行了网络集成,为读者提供了与资源建设相适应的网络条件和信息环境。但时隔8年,除2006年更新部分设备以外,近几年没有进行相应的设备更新,目前图书馆现有大部分网络设备已严重老化,不同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最令人担忧的是,一旦网络瘫痪,目前已经建成使用的数据库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

  1.4馆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馆员队伍建设不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及具体业务工作需要,进人渠道复杂。馆员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业务素养参差不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专业技术人才是保证图书馆事业和谐、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所隶属的领导机关及职能部门为图书馆配备人员时,并未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6章“工作人员”的规定操作,馆员从业素质难以保证。

  截至目前为止,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91人。其中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本、专科毕业人员32人,占35.16%;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4人,占15.38%。本专业人员与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的现实状况,既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影响了馆员的从业积极性。导致图书馆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部分馆员不求进取,致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呈现出不稳定态势。.

  1.5内外环境、设施差强人意

  楼宇外部装饰简陋,维修保养不及时,地面绿色植被不足,休闲空地面积狭小;内部导引标识失之统一规范,缺少生活服务、休息交流场所与设施;安全保卫设施不配套,且设备更新不及时。凡此种种,无法让读者感到舒适、安全、满意。
 2和谐图书馆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学校整体发展与图书馆局部发展的关系

  首先,全校上下必须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一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都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资料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现存影响图书馆和谐发展突出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即学校在整体发展思路上对图书资料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就系统工程而言,局部发展滞后于整体发展,甚至严重失调。此种状况与科学发展观是相悖的,必须及早、彻底改变。

  其次,在具体工作操作层面上,不能把图书资料工作当作软任务。在人员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备配置与更新等办馆硬件问题上,切实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尽量遵循图书资料工作规律的客观要求,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为图书馆的和谐建设与发展提供客观保障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保证图书馆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2文献收藏与利用的关系

  多方收集,藏为所用,这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藏不用,文献资源的价值没有发挥作用;重藏轻用,文献资源的价值仅发挥了部分作用。两种倾向实践的结果。对文献资源而言,都是浪费,均不可取。因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收藏上,应加强计划性,有的放矢,扩展渠道,争取做到每位读者有其书,每种书有其读者。在文献资源利用上,应采用藏阅合一的方式,宁取“用中损失”,不取“藏中失效”的办法,克服“坐等人来”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

  2.3严格管理与方便读者的关系

  图书馆工作从文献的收集、整序始,到读者借阅、检索利用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有其自身规律。为适应这一规律,在各个工作环节上规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方法,以保证整个工作流程的正常运转。其间往往会与读者利用图书馆发生矛盾。譬如同种文献收藏册数的多少,同类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文献整序的时间长短、开馆时间及借阅数量的限定等等。对此,必须把满足读者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确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克服困难,尽量满足读者要求,宁可自己管理上多些麻烦,也要尽力方便读者。另一方面,对暂时不能满足的读者要求做好解释工作。取得读者谅解,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

  2.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4.1领导之间关系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在配备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到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因素;其次,在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业已确定的条件下,尤其需要彼此沟通理解,互相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求大同、存小异,协作配合,和衷共济。

  2.4.2馆员之间关系

  馆员需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丰富的文体活动等措施,加强沟通理解、形成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以老带新、和睦团结、协作合作的良好团队作风。

  2.4.3馆员与读者关系

  着重把握馆员与读者永远都是办好一所图书馆,即建设和谐图书馆的两个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深刻认识馆员与读者在图书馆工作中既是主体,同时又互为客体,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既遵章守纪、严格管理,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形成馆员文明服务,读者利用文明的和潴氛围。

  2.5对外关系

  主要指与其他图书馆、本系统业务指导机构以及各级学术团体的关系。作为个体图书馆,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对于弥补自身文献资源的不足;进一步开阔图书馆及馆员视野,及时掌握业界发展动态与信息;提高馆员业务理论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等等,均大有裨益。此不赘述。
 

2.6馆舍充分利用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6.1统筹规划

  在图书馆建筑面积的整体规划区分上,既要考虑到业务功能的需要,也要兼顾读者利用方便。包括借阅、检索、研究所需桌、椅、柜、台为主体的家具配置与摆放;网络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设备的合理配置等。既要使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又要让读者感到舒适、便利。因此,在馆舍设计之初,使用之前,乃至使用过程中,均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适时调整,臻于合理。

  2.6.2内部环境

  营造舒适宜人的内部环境。室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控制;内部装饰、内部保洁、导引标识、休息场所、卫生间、饮水室设置等。一是要按照国家《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的相关规定执行;二是要考虑具体图书馆的读者流量、学习氛围、学习习惯等因素。总之,以读者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为第一要务。

  2.6.3外部环境

  创设便于认同的外部环境。外墙装饰、门窗保沽、休闲场地、绿化树木、地表植被等要充分注意绿色环保,利于保养,运营经济,持续发展;馆名牌匾、开放时间、宣传橱窗等需庄重典雅,富于寓意,与建筑物功能协调,便于认同。

  要高度重视特殊服务。专指为残障读者设置外部无障碍通道、垂直电梯、卫生间及饮水间专用设施、学习区专用席位等。此类细节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举措,切莫忽视。

  2.6.4安全保卫

  完善安全保卫设施。消防报警、应急照明、读者流与文献流通道、楼宇通讯系统、安保监控系统等设施缺一不可,并定期检测维护,保证正常运行。要将安全第一视为以人为本思想的重中之重,必须常备不辍,常抓不懈。

  3启示与思考

  和谐图书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举凡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现代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等诸方面,均需纳入系统工程中来。忽视或者缺少任一方面,皆难以奏效。

  和谐图书馆建设必须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无论图书馆规模大小,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作风、道德品质,乃至个人性格等因素,决定着图书馆工作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这一点对于和谐图书馆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务必予以高度重视。

  和谐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因时、因地、因馆制宜,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审时度势,需要有计划、分步骤长期不懈地努力。不能超越现实,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和谐图书馆建设需要主、客观双重条件。既需要图书馆自身积极工作,更需要客观条件的有力支撑,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图书馆自身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而,需要隶属单位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对图书馆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设备更新等办馆硬件上,创造必需与必要的条件。如此,经过主客观共同努力,图书馆一定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