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试论西服制版比例法和原型法的对比

时间:2023-04-12 15:22:00

西服的纸样设计是从西服设计到西服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公式是多样的,有用定值的,有用公式的,设定公式关系到制板最终的效果,不能随意搭配;如胸宽与背宽的设定,否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公式推出的板很难配套成功。本文通过对西服比例法与原型法的比较,详细阐明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比例法;原型法;西服

  1板型的比较

  1.1放松量的设计
  放松量的设计是男装款式与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准确与否决定着男装的合体性、舒适度。
  大量实验证明,人体衣着的围度放松量最小值为4cm,男装围度的放松量最少不小于8cm,但男装款式造型相对稳定,只有马甲的放松量近似这个数值,较合体的男装如西服、中山服等大多数取放松量18cm左右,休闲西服的放松量则在23cm左右。
  放松量的设计也受体型的影响,较肥胖的人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较厚,他的站姿和坐姿体型变化较大,取放松量时应考虑这些因素,适当加大数值;放松量的设计还受流行的影响,有时流行贴身的,有时流行宽松的,放松量应随之调整。除此之外,面料的质地、弹性等都是放松量取值时所要考虑的。表1给出了3类男装放松量的参考值。

  1.2设计要点
  (1)胸背差
  男子后背的厚实和前胸的相对平坦,要求后背长要长于前衣长,从而使穿着后不致于出现后背衣摆起吊等弊病,故胸背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衣身的款式、结构和放松量的不同,胸背差的差值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图1中山服与西服腰节线上的结构变化来看胸背差值的不同。以A点为定点将ABCDE(西服)顺时针旋转一下,变成AIBICIDIE1(中山服),使A1B1C1D1E1与背中线重合,旋转使原后腰围攻上的C点落到C1上,比前身腰围攻线低1.2cm左右,使前腰围线与C1点在同一水平位置上,那么,稍动后的胸背差,就变成了2.5+1.2=3.7左右,所以中山服后衣长要长出3.7cm左右。如下图所示。

各种因素引起的前后衣片长短变化的一般规律见图2所示,即图中长出量2.5cm,西装类三开身的结构,后中线有背撇量;长出量大于3cm的,没有背缝撇势,因人体后背长短不改变,改变的只是客观因素,如放松量、结构等。,为使其与身体长度一致,没有背缝撇势的(后背为直线)应比有背缝撇势的(后背为弧线,明显比直线长)长,长出的量在胸背差之上加以体现。
  (2)落肩
  肩部是一个拱面构成,肩线是这个拱面上的一条线,应该说它的前后位置、倾斜程度,只要能保证这个拱面形状的准确性同时在保持领窝曲线不变的前提下可任意设计。
  (3)省的处理
  ①胸省的处理
  一提到胸省,总会想到为突出女性胸部而设计的,实际上由于胸大肌而形成的男子胸部,也需由胸省来表现,但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女子表现胸部突起的效果,男子表现胸部饱满的效果;表现的形式也不同,男装常用撇胸形式,取撇胸量1.5~2cm,中线上取定量的省量形成胸部饱满状态,撇胸量的处理一般用在高档合体男装上,现代的休闲男装为了使胸部更合体,更饱满,而又不过分加大撇胸,以免撇胸形成的省过于唐突,往往在侧缝上再加少量的胸省量,这个胸省取值一般为0.7cm左右,为了不使衣片增加分割线,将转至袋位的开口处,在制图时,由于此省量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常将转移的过程省掉,直接画出归后的外形。
  ②腹省的处理
  男装腹省的设计是为了使下摆回收,腹部更合体,在下摆处取一个1.5~2cm的省量,将其合并转移至袋位的开口处,更符合男装程式化的要求,此法常用在双排扣的男西服上,因双排扣的西服常要将所有的扣子都系上,更能体现合体效果,如下图3所示。


  2比例与原型板的比较

  原型法是根据人体的尺寸,考虑呼吸、运动和舒适性的要求。绘出合乎人体体型的基本衣片结构即原型:然后按款式的要求在原型上作加长、放宽、缩小等调整得到所需要服装结构图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把结构设计分为二步:第一步考虑人体的形态,得到一个合适的基本衣片;第二步是考虑款式造形的变化,对基本衣片进行变形。
  比例法是一种直接制图的方法。首先,通过测量并据款式设计出服装各控制部位的尺寸,再据控制部位尺寸推算出各细部规格数据,然后直接在平面上绘出服装结构图。

  2.1比例与原型的比较
  在制图中,原型是以净胸围为比例基数,绘制出原型板作为基板,再据具体的服装款式,适当地对原型板进行加放、缩减,绘制成图。比例则是以成品规格的胸围为比例基数,直接绘制出款式所需要的结构图。
  为便于观察比较,我们取相同的成衣规格,加以比较。成品规格:胸围106cm,衣长75cm,肩膀宽46cm,袖长6Ocm,袖口15cm。


 

为便于观察比较,我们将比例与原型的剪贴图叠和在一起加以对比,图6中实线为比例法,虚线为原型。从图中,不难发现比例与原型的区别(见表3)。


由表知,在胸部,原型比比例稍窄,肩线稍靠后;腰臀处,比例与原型基本无区别,这种结果与我国人民的穿着习惯有关。

2.2分析
 (1)肩的弧线
 原型的弧线度为靠近肩颈点的1/3处,而比例则是整条肩线的1/2处下凹弧线,相比而言,原型的处理方法,更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人体胸锁乳凸肌的存在,上起头部颞骨乳凸(耳根后部),下至锁骨内端形成颈窝,同时与锁骨构成的夹角在肩膀的前面形成凹陷,肩的后面形成凸起。
 因此,在服装的技术处理上,应把靠近侧颈点前肩线的1/3处作外弧形状,以符合肩部需求量,前肩线在肩线与宽线的交点处进行外凸处理亦是以上原理。
 (2)后侧缝线的取向
  比例法通过经验利用公式进行推导出腋下片的形状,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例法简单、快捷,更适合服装厂大批量地生产作业;而原型是在前后衣片的基础上进行得到,因此它更合体美观,特别是腋下片上部是在衣片的袖窿弧线上取得的,使腋下片与前后衣片的衔接更自然、顺直,见图7。


  (3)胸宽背宽的比较
  男性背部较发达,并向前弯曲,胸部平厚,且人体运动有向前的方向性,故在结构设计时,需在背宽部位放入松份,以方便人体的活动,一般背宽比胸宽大出1.5cm左右。在这一方面,比例与原型在结构处理上都加以注意了,原型胸宽与背宽的公式是一样的B/6+4,但其通过背宽增加0.7cm,胸宽减少0.5cm,来达到人体活动的需要;而比例法,则是在公式中就加以区别,背宽1.5/10×B+5,胸宽1.5/10×B+3.5cm。虽两者都对其加以处理,但结果却有差别,比例的胸宽背宽都比原型要宽,这与我国人们的穿着习惯有关。我国人民喜欢宽松、自在、穿脱方便的服装,而西式服装讲究造型美观,若能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调整比例法计算公式中的定数,那么比例法与原型法就能达到相同的结果。
  (4)放松量在两者中的应用
  在款式变化时,常需据服装的宽松度与贴体度对基本胸围尺寸增加或减少。原型的增加与缩减是在领、肩、胸围等处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男装的原型纸样已含有20cm的放松量,需据具体的款式和造型需要,对其进行增加与缩减。而比例则是将款式所需要的胸围尺寸,确定了之后,通过公式,合理的分布到衣片的结构缝当中。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围度放松量有两个作用,一是满足服装舒适性和人机功能性的需要,二是实现服装的造型效果。从功能上讲,人体活动往往是向前运动,这就要求在增加放松量时,后身的幅度要比前身大,收缩时后身收缩比前身小;从造型角度讲,一般希望前后身平整,而原型以侧缝为主,放松量的比例分配为后侧:前侧;前中;后中一1:0.5:0.25:0.25,收缩量的分配比为后侧:前侧一O.5:1。
  然而通过此法的收缩,将会产生如下效果:原型增加(减少)的量通过在侧缝的横向增加(减少),使整个胸围达到款式所需求的量,然而袖窿深和胸宽与背宽.需要通过经验进行调节,调节量的控制将会影响到袖窿弧线的顺直和袖子的保形性问题,因而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而比例法则将增加的量通过公式的形式合理的分配到每个细节处,见图8。
 


  (5)袖子的比较
  从上图中可看出,由于比例的袖窿深比原型的要深,导致比例袖窿弧线要比原型的长,在原型与比例袖肥相同的情况下,比例的袖山要比原型的高,以达到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的吻合。
  原型袖山弧线的确定方法,首先符合点起到了大小袖缝隙的互补作用,即大袖增加的部分在小袖中减掉,虽比例法中大小袖片的前袖缝也有互补作用,但小袖片前袖缝处的袖底弧线的形状没有依据,同时符合点将袖子与袖窿的特定位置固定;其次,大小袖后袖缝的上端点应和背宽横线与后袖窿线交点相吻合,小袖的后袖山线形状由基本纸样侧缝线的上端引至背宽横线上,由此控制后袖山的活动量,基本纸样的袖山深线在袖子上显示为落山线,使袖山高的确定更合理,这种绘制方法,使袖山和袖窿在组合上达到最佳效果。袖长的确定方法,使得袖子成型后的效果是否能达到工艺的要求(袖子在自然状态下,缝在前身口袋的一半为宜)一目了然。
  比例法中的袖山深的确定方法,采用8/10×E(E为前后袖窿深的均值),避免了以往的B/1O+X所造成的收于胸围过大而臂围正常的人体,袖山深太深,而使手臂的活动受到牵制,其次前袖山弧线的确定,用前袖窿弧线A—B+1的处理方法,使前袖山的吃势量得到有效控制。若原型中前袖山弧线也采用此法.其确定将更合理,如下图所示。

  (6)袖窿袖山对位点的比较
  袖子与袖窿的结合完全是两个近似椭圆曲线的对位组合,在装袖中袖山围的每一段在袖窿围上都有相应的位置,找准它的位置是保证袖子外观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袖山围和袖窿围确定三处对位点,即可满足他们之间的准确对位。

  3比例法中3点的对位确定

  比例制图中,由于常使后落肩数小于前落肩数,使得后肩点要高于前肩点,若以1/4胸围线延长至袖窿处,作为袖窿这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分线,也作为袖山部分的中分线,如图11所示。
 

  由此看出,当前后衣肩缝合后,后袖窿弧线越过中分线与前袖窿弧线相接,如果后袖窿弧线长出2.5cm,那么它将越过中分线2.5/2CITI。从袖子在袖窿的状态上也可看出肩线与中分线并没有贯通,肩线明显偏前。按理说,后袖窿弧线超过中分线的长度,即是衣袖上袖中线顶点与肩线顶点之间的距离,假如装袖的袖中线即是袖窿上的中分线的话,那么袖肩对合点的确定,即是前移1/2后袖窿长出量,但实际装袖制图的袖中结并不在这条中分线上,而是被向前移了1cm左右,那么在求装袖袖肩对合点时应采用下列方法,即前后袖窿差的1/2再减去袖中线向前错位的1cm,另外两个对位点的确定方法:
  (1)将已画好的大小袖袖山深线与袖窿深线平行间距为1/3(前袖窿深一袖山深);
  (2)过大袖后袖山头作平行线交后袖窿上一点,此点与后袖山头一点即为对位点;
  (3)在前袖山深线上4cm处作平行线,在前袖山和袖窿上的交点为另一对位点。

  4原型袖窿袖山对位点的确定

  原型与比例所得到的衣袖,袖窿图形略有不同,确定对位点也有所不同,从袖窿来看前袖窿深不但不低于后袖窿深,反而高于后袖窿深约0.3cm左右,延长1/4胸围线作袖窿的中分线可看出前袖窿弧线超出中分线一段距离,这就使得袖肩对位点偏后于制图中的袖中线,从衣袖来看,原型装袖制图的袖中线也不在这条中分线上,而是被向前错了1.5cm左右,这个因素造成袖肩对位点偏后的距离更大,一般状况下偏离袖中线2.5cm左右,其它两个对位点分别在袖山深线与袖窿深线对齐后,后袖山头与衣身背宽横线相交处和大袖前袖山弧线与前袖窿弧线下端吻合点处。

通过以上比较,比例的袖子与衣身组合后,袖中线接近于垂线,通过袖肘线以下部位的处理来满足人体手臂自然向前的趋势,而原型由于肩缝比比例稍后使得袖中线稍向前倾斜,整个袖子倾斜较大一些。

  5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明确阐述了比例与原型的差异,使研究人员从人体结构及肌肉、骨骼特点等各个方面,更深入地了解西服制版时的注意要点与技术处理,从而使人们在今后的实际制版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制版的精髓。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