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从一般规律看,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也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其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l世纪的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理当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把握现代性的特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努力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是提高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动性,体现中国文化建设时代性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自觉的时代意识,是以理性精神来审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是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征。从内涵上看,现代性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
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对自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状态的概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因此,现代性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的体现,是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基本逻辑。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与意义,“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现代性的发展过程是资本主义不断增值、创新、发展过程的外在展现。“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简要地来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型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现代性是对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提升与概括,是现代化的各个方面特征的展示。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现代性也具有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规定性。经济制度的变化、政治体制的演进、文化模式的变动,现代制度模式的组合与优化,都是现代社会的自我模式的发展、形成、构造过程,也是现代性不断形成、发展、成长的过程。无论就现代性概念本身而言,还是现代性所包含的内容而言,它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总的来看,西方的现代性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无论是启蒙时代,对于权利、自由、平等作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还是迪尔凯姆、韦伯对于理性的推崇,还是针对工具理性膨胀而出现的合法化危机而提出的“主体间的交往理性”取代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公平正义”原则、“公共理性”等思想,现代性所揭示的是西方社会发展之中的变动不居性。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互动的基础上,“现代性”在不断的发展中。甚至有学者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力对现代性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在全球秩序中去实现它。通过消解西方原有的等级差别和现代权力形式的垄断能力,现代性的全球化将同时带来一个西方优势终结的新时代。”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性成为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成为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发展的概念,是对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追寻的精神。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竞的事业,是一个未完成的理想。
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艾森斯塔特认为,现代性包含了许多种解释。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鲜明说明了,现代性不是一个一元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现代性和西方化不是一回事;西方模式或现代性模式不是惟一的、真正的。现代性,尽管相对其他现代图景而言,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在前并继续成为其他现代图景的至关重要的参照点。第二种含义是,这类多元现代性的成形,不仅在不同国家间的冲突上留下了烙印,因而需要将民族、国家和社会作为社会学分析的普通单位,而且在不同的纵贯全国的(cross—state)和跨国的领域打下了烙印。多元现代性概念的最后一层含义是认识到这类现代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正是在这类变化的架构内,当代时期宗教维度的兴起和重构,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性不是一个绝对的、僵化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的概念,是一个个性与共性相互统一、一致性与差异性相互补充的概念。
二
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建设是在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文化发展的条件,推进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提升人类生存质量的过程。因此,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性,也要突出文化发展的选择性,把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两者的统一。
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组成了社会的整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整体性决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社会物质生产相比较,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受物质生产的支配与决定。“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增强发展的动力。“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因此,与社会物质生产相一致,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化发展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文化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反映,也是对于物质生产过程的能动的反映。“在文化早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类自觉意识的增强,人类对于文化有了更为自觉的认识,文化发展具有选择性与多样性。“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阶梯,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上的纽结。”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认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文化选择余地与空间的扩大,是人类创造性本质的体现,是人类发展的标志。著名学者米希尔·兰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把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推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借助于“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把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协调,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一致,才能在实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发展。
三
从整体上看,现代化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革命,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握现代性的本质要求,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实现文化的现代性,促进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从全球角度看,近代西方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社会变革,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推进了现代性的发展。与此相比较,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近150年间,当西方人享有他们创造的进步和富奢时,大多数亚洲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在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l世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就内在要求看,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人化”。这不仅体现为文化发展的程度是人的本质性力量的“外化”,也体现为文化发展动力是人对文化的“内化”。为此,只有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经济、社会、个人之间协调发展,才能提升文化现代性的品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文化的发展不是前后的简单的割裂性,而具有前后的联系性。实践证明,发展需要前提,创新离不开继承伽达默尔认为,传统与现代性是相辅相成的,向来没有离开传统的现代性。“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大国而言,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现代性,需要注重文化的继承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明确提出,“所谓的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民的‘风气’。这个风气,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购买,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特征人文精神。对此,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进行了积极评价。“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在新的形势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是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本环节。也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协调发展,提升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进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推进下,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生产、消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者埃廷尼·吉尔森提出,“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发展的新挑战,是我国推进文化建设现代性的重大课题。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之间也是一种交锋与较量的过程。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自足的。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自觉以文化对话为途径,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文化之间的互补,实现文化之间的互动,才能推进文化发展,提升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代性。“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文化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