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议利用企业并购建立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时间:2023-04-12 15:22:00

循环经济以其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的特征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的特点要求必然以制度作为重要保障。目前,建立循环经济制度中企业内部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节约制度成本,而且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企业并购方式是实现外部制度内部化、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制度优势建立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而国家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可以促进这种并购行为的进行。

  传统发展模式以物质财富和GDP的增长为主要目标,因而人类经济活动一直沿袭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可持续性。当传统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时,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就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川然而,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却经常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所以制度约束与先进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是循环经济建立的重要保障。

一、企业并购是用企业内部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利用企业并购方式建立循环经济就是将污染与被污染企业或初级利用资源和次级利用资源的企业通过并购合并成一个企业或集团,从而达到降低污染或降低资源消耗的目的,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现实中,如果污染与被污染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在没有外部制度的约束下,污染的发生几乎是一个必然现象,如河北省白洋淀的因污染而导致的死鱼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河北省百洋淀于2006年2, 3月份受到了严重污染,导致大面积死鱼。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达900多万元。经监测与调查,白洋淀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地处白洋淀上游地区的满城县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明显增加所致。然而如果满城县的造纸厂和白洋淀的渔场合并成一个企业这一后果发生的概率则可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我们就以造纸厂与渔场作为例子来说明,两企业是一种典型的污染与被污染造成损失的关系。造纸厂是污染企业,其污染在造成环境破坏的同时,主要对位于其下游的渔场造成了损失。如果两企业为独立关系,则易形成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过多,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给被污染企业而且也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如果这些污染与被污染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就可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是因为使用治污设备的成本虽然高,却远远低于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并购的话,污染企业为了在市场条件下实现合并企业的最大利润必然主动使用排污设备。

假设造纸工业是一个企业,渔场也是一个企业,而且这两个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个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两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造纸厂

渔场Y:

其中Pz为纸的价格,Z为造纸厂的产量,C为造纸厂的成本,X为污染排放量,尸:为鱼的价格,Y为渔场的产量,C:为渔场的成本。
如果两企业独立,河流又是共享资源,为了追求利润最大,造纸厂必然选择将污染量排放至能够使其获得最大利润的水平上,也就是使0的X水平(如图)。对于造纸厂来说只要污染排放量增加会降低污染企业单位成本,即边际排污成本(MCz)大于0时,污染就会继续下去,直到的水平,造纸厂的边际成本最终降到0。也就是说,如果造纸厂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向环境尽可能多地排放污染物是一个必然结果。对渔场而言,污染的存在会增加其成本,直接降低产量并减少利润,但它却无法控制污染。所以,在不存在外部制度约束这种排污行为的情况下,污染量会出现在最大限度上。然而,两企业合并,可使污染水平大大降低。两企业合并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并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排污量将会减少至理水平。

企业中,造纸厂因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成本节约必然    降低至某一不为零的水平,即MCZ和MCY(污染给渔场带来的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的绝对值水平,使污染排放量 合并企业污染量的合理水平。造纸厂的污染物排放量在合并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将主动通过企业内部制度设法降低至合并企业污染量的社会最优水平,不会给其他企业带来损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即污染排放量的降低)就得到了实现。这种方式在资源节约利用上也是同样道理。如果初级资源利用企业与次级资源利用企业合并的话,为实现合并企业利润最大化,则企业就有动力去研发或购进这种循环利用资源的设备,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及节约资源的目的,实现循环经济。

  通过以上的解释可以知道,企业并购方式可以建立循环经济。实际上,这种建立循环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企业并购把对排污企业及初级利用资源企业高资源消耗的监督和控制的外部制度转化成了企业内部制度,合并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了降低污染和资源节约的目的。

二、利用企业并购建立循环经济的制度优势

要实现循环经济,制度与科技是重要的保障,而在两者中制度的导向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方向,所以比较而言制度更为重要。用什么样的制度建立循环经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企业有关的制度可以有企业内部制度与企业外部制度。企业外部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用以规范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些政策规章等。对于为实现循环经济而设立的外部制度来说有其可行性,但这些制度往往是限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的,是对企业的约束。这种外部制度对企业而言,没有遵守的主动性,往往被动执行,甚至有时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规避和破坏制度,使制度流于形式。河北省白洋淀的严重污染而导致的死鱼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上可知,白洋淀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满城县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增加所致。在该县,环保部门也制定了各企业进行污水处理的外部制度,然而,因污水处理设备使用成本高,降低了企业利润,大多企业污水处理设备不正常运行,存在严重的偷排偷放问题。而且据调查,河北省污染企业治理后的反弹率达30 % ;其他省份的污染治理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由于目前监测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实现实时监测,这就给企业偷排创造了时机。有些企业其治污设备只是一个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降低运行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宁可冒违反制度的风险而偷排,造成了治污制度形同虚设。然而对于社会来说,损失远远大于污染企业利润的增加。两企业合并后,企业比较污染所带来的较大损失与较小利润,在不存在外部监控制度的条件下,也必然会主动采取治污措施。

企业外部制度也往往导致寻租行为。运用企业外部制度建立循环经济,污染企业极有可能在制度的规定下,寻求制度实施者的保护,使制度难以落实。如白洋淀污染事件中,有关负责人的监管不力占了很大成分,主要是这些官员运用手中权利为自己谋取了利益,而放松或根本对污染企业不再进行监管。这种外部制度所赋予的责任与权利越大越多,则寻租行为就会越多,社会的公平性受到的影响越大,市场运行效率就越低。而企业内部制度往往是基于企业成本节约或利润增加来制定的,这使企业本身具有实施这种制度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国家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固然对建立循环经济有诸多好处,但如果能使企业自身具有能动性,即将宏观外部制度转变为企业内部利益驱动,使企业主动制定建立循环经济的内部制度,对实现循环经济大有帮助。实现这一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把污染与被污染企业或初级资源利用企业与次级资源利用企业进行并购。企业并购建立循环经济的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监测成本(包括人力、物质与科技的投人),而且也减少了寻租行为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利用企业并购构建循环经济的对策

第一,政策引导。国家可利用发展规划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规划一方面指明了地区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导向性作用。如果规划中有了这种并购的发展方向,则企业势必会向这种方向努力。另外,国家在出售污染或被污染国有企业时,也可优先出售给与该企业有污染与被污染关系及可能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

第二,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决定了企业纳税额的多少,从而决定了利润留在企业以待发展的数额。如果在污染与被污染企业及初级利用资源与次级利用资源的企业进行并购时,给予税收优惠,不仅可以为企业增加留存利润,也可以使企业有资金去更新或购买排污、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有资金进一步研发排污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

第三,财政补贴。国家财政给予可通过并购构建循环经济的企业资金上的直接扶持。当并购利益不足以吸引其进行并购时,国家给予的补贴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目前的确定利益,从而可以增强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的时效性,调动企业并购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对并购后推进了循环经济构建的行为给予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