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教学探析

时间:2023-04-12 15:22:00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教学,进计算机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教学;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人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科技的冲击下,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其应用越来越普及深人,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在高校,计算机作为一门公修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来说,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SL(constructiy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通过“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即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即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即相互交流,通过会话使每个学生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如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这就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所以要运用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避免使用“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整体内容的规划中,可运用支架式教学,即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单元教学中,可运用抛锚式教学,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件系统单元的教学”中,“目录”概念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锚”。节次的教学可采用随机进入教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同时注意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合理设计单元作业实现。
 

(二)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例如在上述的文件系统单元的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在将几个班作业本混在一起的一堆作业本中,找寻自己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得出要按班级归类放置的结论,如果将作业本比做文件的话,文件在磁盘中也应归类放置,进而引出“目录”概念。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克服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Internet部分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上网实践,感受Internet的大环境,再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理。

  (三)充分发挥“协作”和“会话”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通过讨论,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学习群体,在组内展开对问题、教学单元内容的讨论,相互协作,完成意义建构。例如在NT网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小组,从操作系统安装到组网使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无一人掉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教学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设法为学生创造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在网络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除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功能外,还应为为学生提供专用服务器,供学生学习使用。

  (五)努力促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活动不应该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应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当然也是终点。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也就是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辅,按照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