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4-12 15:22:00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有重大启示。本文首先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概述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大启示,最后说明高职院校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应用。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也蓬勃发展起来,而合理的高职生教学模式的探讨也逐渐受到重视。作为西方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也在我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建构主义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概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主义理念,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人的认知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认知结构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比较复杂的)结构进而得到发展。学习方面皮亚杰认为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学习的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同时新经验的获得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丰富、调整或改造拉原有的经验,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认识活动的建构性原则,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经验内化、知识意义主动生成的过程,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主动获取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即学习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在皮亚杰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O·Kern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后来维果斯基(vogotstgy)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所有这此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上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流派众多,且有不同的理论倾向,但都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或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授知识的符号系统都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假设,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相对的正确性,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扬弃,并发展出适合于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接近正确的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从相对正确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知识和书本知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师生观

  20世纪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行为,把人们的思维看成是“刺激一反应”联结形成的。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进行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的储存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占主导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占主导地位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1)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积极主动构建者。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认识加工策略和心理模式。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2)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协助学习等方式展开讨论和交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给学生提供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在评判性方面的认知加工策略,鼓励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平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建构主义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交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才能协作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便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和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设计真实的教学任务和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来整合自己多重的内容或技能。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2)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对意义的建构、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对学习环境的设计、鼓励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完成意义的建构。这需要教师改变角色、转变思想,将传统的教授观念变为开放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大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校学生已达781万人,占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人数的53%,其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用了相当重的篇幅阐述关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不可否认,受大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定位问题上仍比较模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职教育引向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方向,在课程设置上照搬某些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现不出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特色教育。这种作法显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先理论后实践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原始经验、心理准备等,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理论与实践的顺序合理融合,建立双元制教学,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避免采用传统型教学中的公式推导结论的程序,而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匹配、协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该体会到了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从建构主义学习观上看,没有实践为先导,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实教学做相应调整。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高职生的课程设置上,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分为正常教学预设设置和教学过程自动生成两种方式。教师在基础理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个性差异、兴趣、动机等特点安排恰当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取更多的心灵碰撞,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的思想。

  其次,在高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建构主要学习理论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这要求教师开放教学观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探索钻研、调查研究,是学习推向研究的更高一层。

  最后,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构建生动的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为教学中的情境就是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遇到情境,从而更加积极主导去构建学习。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在学习中,让学生组成小组,避免教师的独自,增加交流与对话,共同合作。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的实际标准和要求,社会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达到具体性、可操作性,使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态度及价值观得到发展和体现。

  (二)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学结合,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制定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根据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积极弥补和改进教学策略,是学习过程达到更高水平。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指导教学的“百宝箱”,但这种理论对我们的实际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认真研究建构主义学理论的,对我们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还需要加强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当代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涉及对职业教育教学等等因素及其理论基础的重新认识,随着人们对这个热点问题的不断推进研究一定会促进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