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正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江苏作为先期试点的省份,能力建设(初级)工作已近尾声,能力建设计划在农村地区进行时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称之为“高原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并就解决对策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与策略,以期对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有所借鉴。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农村教师;高原现象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其宗旨是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江苏作为试点和先批开展建设计划的省份,在计划推进过程中,牢牢抓住培训环节,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培训主要采用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形式,目前初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在培训推进到广大农村学校时,师资、设备、场地、组织等相关问题就暴露出来,由于现行的县乡财政薄弱,配套经费不足,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的深人实施遇到很多困难,就像人们登山时,爬坡到一定高度后再很难前行而出现的高原现象。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深入开展就处在这样一个培训的高原区,本文结合本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际,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划实施。
一、“高原现象”的成因
1.认识层面。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对“计划”实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教育技术内涵理解不充分,没有积极推动基层培训工作。农村学校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末端,校长、教师认识不到位,认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距离农村教师还很遥远,把这一轮培训等同于以前的信息技术培训,认为学得太早,用处不大,以拿到证书为目的,考前突击学习,没有深刻领会到这一轮培训的深远意义,特别是这一轮培训中新课程理念的运用和渗透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具体开展培训工作中出现经费困难、执行不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环境方面。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且人事与教育部门政策衔接脱钩,多项培训同步进行,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受训教师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地区计算机硬件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县级培训基地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农村学校网络设施、计算机、教学投影设备配置不到位,教育技术应用氛围不浓厚,政策导向性不强,教师觉得学了没有用,学了也用不上。没有一个良好应用环境,如何巩固培训成果也值得思考。
3.教师自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由于农村教师人数多,而且分散,得到面授机会的老师少,农村教师技术薄弱,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不利于老师的深入学习。同时一些地区的老师已参加过INTEL未来教育培训,政策规定获得INTEL未来教育证书等同于通过全国教育技术水平初级考试,余下符合培训考试条件的老师,年纪较大,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评价方面。能力建设计划出现整体上重考试、轻培训,培训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一些地区片面强调考试通过率,忽视培训过程性评价和培训质量监管,偏离了“计划”的宗旨。特别是“通过培训的过程性评价才具备考试的资格”这一要求由考点掌握,考点为了吸引教师参加考试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培训和考试的互动作用分离,带来了培训难以推进的问题。考试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师的外在压力不足,直接影响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5.费用方面。经费匮乏问题一直是制约培训深入开展的“瓶颈”,对部分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财政只能维持省级骨干教师或省级教师培训,一旦深入市、县,经费不平衡、财政困乏等问题便暴露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费问题是阻碍“计划”实施步伐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考试很多,考试费用在农村偏高,成了教师的负担。且与人事部门的信息化考试培训有重复现象,政策上没有协调,老师感到负担过重,没有考试费用减免政策或相应的奖励机制。
二、解决“高原现象”的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渡过“高原”。
1.建立县镇两级项目机构,发挥培训管理职能。县镇两级培训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机构职能是解决目前培训困境的关键环节,专门成立县镇两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从人员组成、经费拨付上予以政策倾斜,强化机构的宣传、组织、考核等职能,安排专人承担有关工作,主要承担宣传发动,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评优机制,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明确学校的培训责任,做好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督导工作。管理部门要抓住学校实施网络培训、校本培训中的典型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首先,加强培训的宣传发动,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从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促使教师和管理者进一步理解这一“计划”与计算机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的区别,在观念上实现从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的转变,也为“计划”的推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根据工作安排,制订培训计划。制定网络培训工作流程,落实班级管理员工作职责,开展网络平台管理员培训,进行班级辅导员集体备课,加强对各地培训情况的调度、联系,了解各地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地管理员做好网络培训的相关工作。最后,借助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被纳人江苏省县(区)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之中的有利条件,把压力传递到每个学校,鼓励学校集思广益,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性行为,它是在级、省级、地级、县级相关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的。从校本培训来看,参训教师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开展层级复杂,培训标准针对人员类型和地区差异大。因而,在培训的组织上力求更新观念讲合作,集中、统合、协调多方力量,保证校本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川农村学校在进行校本培训过程中遇到一系列困难是客观的,这是由当前农村学校实际决定的,校本培训的自组织发展策略决定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做法有:1.针对学校中信息技术基础较弱的教师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反复补差,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2.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的上课时间把他们分为早晚两班,由辅导教师轮流辅导,保证教学、培训两不误。3.把已通过考试、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正在参加培训的教师结成互助对子,在培训过程中实行“一帮一”,随时随地进行学习。4.组织骨干教师将自己的培训,得在每周学校例会上与大家分享,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反思、协作互动的新理念。5.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后,学校辅导员可以按照科目分别进行培训,做到有的放矢。6.辅导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进行辅导、演示,对于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7.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应用中,注意培育和树立典型,激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发现那些学习应用比较好的教师,并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一旦成熟,就在全体教师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使教师们在观摩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3.研究网络培训规律,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新一轮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注重培训的过程,强调通过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考试的过关率,要求进行50学时的学习,培训质量是能力建设计划的关键,网络培训更要如此。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网络班级,各校指定培训负责人,并对各校培训负责人进行网络开班流程培训和使用培训,再由负责人回校对本校参训学员进行二次培训。地区管理员在开班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员提出书面学习要求,做好学员学习的督促、监管工作,及时公布学员学习情况,协助辅导员督促学员及时提交作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管理员日志制度,强化班级管理员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按时上线监管、辅导,引导学员互动,积极参加网络学习,及时完成章节作业,各地管理员及时反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平台正常运行,保证教师学习效果。管理员和辅导老师通过建立“教师教育技术网络培训管理员”QO群互相探讨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互相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建立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专题网站,发挥网络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在培训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过程管理,首先要求管理员辅导老师熟悉平台的使用,这是对主讲教师的基本要求,否则学员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其次是评定和回复一定要及时,这是保证网络远程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也就是说,主讲教师要及时地对各个讨论区的帖子和作业进行打分、评价和回复。如果学员长时间看不到学习的成果和反馈的信息,很容易气馁,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气氛和质量。
4.政策引领,制定帮扶措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培训部门应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明确培训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一整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在有序中按需、按时完成。建立规章制度,把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办学综合督导之中,教育技术证书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严格执行管理政策。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技术校际结对子,建立起稳定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均衡协调发展。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讲师团的建设工作,以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为基础,建立市、县两级讲师团队,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化,坚持备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多分散广的情况,认真组织讲师团进行巡回培训,实现辅导材料共享。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辅导远程直播,建立辅导的主场和分场,开展网络交流,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辅导。讲师团成员认真研究考试的规律,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打印成书面材料发给参训教师,提高教师的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通过帮扶策略增强教师参加学习的信心,发挥帮扶的最大效益。
5.针对差异,分层培训。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励自己,并引领更多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前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说课、评课等评比活动,或教学课件、论文成果的展示,并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有张力的学科教师从中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培训系统的发展态势。又如校内某些学科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和科研较为突出,应着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践,实现学科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先突破。
在培训方法上应突出分层教学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我们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教育技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培训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对没有基础的教师,我们应从基础知识开始,甚至从鼠标、键盘的使用讲起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在培训中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教育观念,让他们起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进行大胆尝试,另辟蹊径,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在培训中还应注意年龄的特点,对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通过外力的作用,督促青年教师发奋努力,刻苦钻研、尽快地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但不宜要求过高。还应该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对于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比较多的学校,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而对于没有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不应该操之过急而要求一步到位,否则即使教师费了很大的气力学会了,由于在学校不能及时地应用,很快也就荒废了,培训便失去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