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确立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标准,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
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养成教育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按照这一要求,在学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这些古训都是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对后世儿童乃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积极作用。
在探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时,应当认识到道德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像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它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近年来有人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一直开设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二、要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教育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于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确立了养成教育的原则性的内容。但在教育中如何将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付诸实施,换句话说,如何将教育落到实处,则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具体的内容和进行适当的分类。小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为依据确定其基本教育内容,中学生可以《中学生有关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养成教育的基本依据,大学生可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确定其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比较注重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事实上,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仍然非常必要。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大学生从身心发展特点看,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总之,要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责、自爱、自信、自强等的形成。
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勤俭朴素、刻苦奋发、团结友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的培养教育。基础文明素质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文明行为的好坏,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形象,不积小德无以成大德,不从基础文明做起,就难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即要从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起,严格约束自己,切不可“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确立科学的、合理的行为习惯标准,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习行的。因此,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即人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些“级别”水平。有的专家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有外力催促的中性行为,但它带有主观情感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实施方略
(一)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结构体系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齐抓共管,在实施中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力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化孩子,注重潜移默化地去启迪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关于社会教育,就是要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构建一个有良好社会风气的大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制定养成教育实施制度
要建立起养成教育的实施制度,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章可循,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分别制订出学生系列养成教育规范,以及落实学校和教师养成教育计划的管理职责和制度等。制度的落实是养成教育计划付诸实践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所学校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可以制定诸如《文明学生标准》、《文明班级标准》、《学校德育工作纲要》、《道德教育实施细则》、《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学生德育考核评估标准》等,用以规范学校和教师执行养成教育工作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在养成教育中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应于德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极力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平时我们鼓励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而补其短的训练。例如,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对倔强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养成柔顺调和的性格;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犯愁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开阔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的孩子,要注意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除了在性格方面因材施教外,还应注意培养特殊家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有些家庭条件过于优越,且家长缺乏教育方法的孩子,往往得到家长过多的溺爱,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差;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呈升高的趋势,生长在父母离婚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不仅失去父母的严教,而且经常会遇到父母的痛哭流涕、打打闹闹,或是痛骂、责备,甚至要受父母的毒打。长此下去,孩子很可能会染上恶习。对于这些情况,学校及其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要以特殊的关爱,根据不同家庭情况,采取适当的特殊教育方式作为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四)注重养成教育的实践环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从总体上说,人们正确思想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养成教育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与实践相联系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这不仅是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环节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因此,养成教育要与道德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与道德主体具体的道德行为相联系;与道德主体的全部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离开实践环节,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应当注意,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各个不同渠道和途径开展实践活动,又要注意根据不同性质的养成教育内容确定其实施的具体活动内容。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组织学生开展升国旗仪式、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文章比赛、爱国主义歌曲大赛等;围绕革命传统教育可以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建立起革命传统教育的德育基地、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围绕社会教育活动可组织学生成立公园护园小组、光荣院服务小分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心服务社等,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陶冶的氛围,提供教育的机会。在坚持养成教育与实践相联系的前提下,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养成教育。其一,采用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学习思索,辩别善恶,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性;其二,采用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自身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其三,采用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情况下,烙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态意妄为;其四,采用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总之,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更应注重对学生“导行”,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养成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