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家园网,学术咨询热线:13973556650
按学术家园网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3-04-12 15:22:00

在知识 经济 日益 发展 、高层次人才急需的今天,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对于推动 科学 技术的发展,乃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的本性 自然 生成,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能使人形成或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真正的人才。
  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具体地讲,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他们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它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的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条件。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作为教育目标,就与时下流行的道德规范教育、道德知识教育有所区别。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是把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体系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养成教育则不同,它更注重大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品德培养,它是以行为教育为主线,力图在一定的情境、动机与行为方式之问构建稳固的联系。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连续15年的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高、进取心强等优点,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积极健康向上。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依赖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其中的问题亦不可小视.确实存在“大学生不如中学生”的“问题道德素质”。概括的说,就是基础文明素质弱,较强的道德认同感与较弱的道德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一)大学生养成素质的现状
  l、社会责任感较强,能够诚信做人、诚信办事,但社会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有所欠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兴衰荣辱而浴血奋战、死而后已。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崇有加,推崇诚信做人、诚信办事,对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英雄模范人物十分向往,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献血、参与环保、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公德意识有所欠缺。有的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上车不排队;有的学生不爱护公物,在课桌上面乱刻乱划,对公共图书“各取所需”,任意撕页或“开窗口”;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考试 作弊现象严重;有的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采取事不关己、不闻不问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欠缺;有的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差。
  2、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追求进步,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应该看到,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和造福于人民积极充实自己,这是大学生冲的主流现象。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考人大学后产生了万事大吉的思想,因而放弃了拼搏精神,“60分万岁”已成了部分学生的至理名言。
  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差,经常缺课、逃课,上课看闲书、说闲话、发短信,课后玩 网络 游戏等等。

  有的学生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吸烟酗酒。有的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一掷干金,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谅。
  3、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对环境的责任以及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道德对于建立全球生态新秩序,保护地球家园越来越重要。面对诸多环境危机,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模式就成当务之急。大学生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对环境的责任以及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等方面出发,能够积极倡导和实践生态伦理。
  但是,大学生的一些观念和实际行为阻碍着生态环境道德的形成和实践。因受“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以至做出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甚至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等残忍的事情。
  4、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得到认同,但网络道德的内化程度不高,网络道德行为尚有欠缺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与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最大成果,拥有与现实社会一样广阔的空间,亟需建立和完善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网络伦理、网络规范与网络社会制度。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包括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 法律 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社会道德。

  就目前来说,网络世界是青年人主宰的天下,是以大学生引导网络发展和网络规范的虚拟世界。以大学生为主导的青年人在网络上积极建构和发展自己理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结构。进行着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试验和实践。他们通过 总结 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以及指导和约束网络言行的道德意识,在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网络道德。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不够,认为网络的虚拟空间不需要讲道德,道德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一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严格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以及网络法规;还有少数学生养成了不好的网络习惯,沉迷于网络星座、网络属相和网络算命的泥淖之中,甚至滑入了网络犯罪的深渊。
  (二)大学生“问题道德素质”产生的原因
  1、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给教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且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市场行为盲目性与自发性,部分市场主体的本位性与唯利性等。这些功能缺陷反映到 政治 生活中就会导致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影响到思想领域则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有不少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道德监督、调控失灵,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滑坡”的现象。 2、重智育轻德育的 教育 理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冲击
  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名牌大学,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重智育轻德育,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考人大学,家庭、学校为他们建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理想条件,一切与社会相接触的矛盾冲突都由父母、老师替他们解决了,他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校“尖子”,在这种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适应性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不具有改革时代对大学生要求的最基本的素质。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自我控制能力弱,言行常常出现反复。一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以及缺乏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养成教育的效果往往不明显。
  4、校园教育与社会环境不能接轨
  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和 发展 节奏加快,国际 经济 、文化交融频繁,新兴事物不断出现。对纷至沓来的种种新兴事物以及各种挑战,一些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无法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加上辨别能力较差,对一些不良事物无知的接受。给自身的发展、学校的稳定、甚至是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5、对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不懈,也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没有结合新时期新环境、大学生现状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使得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三、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
  学校要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挖掘专业课中的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思想 政治 理论课的作用,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意识,提高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强的作用。邓小平曾经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自然 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并注重发挥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中,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闪光点。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等经历着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的“人的 现代 化”。实践也证明,受教育者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的理解,有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辨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四)加强学校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
  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还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到“宽严适度,严而有格”。要划清不允许与不提倡的界限、禁止与限制的界限、允许与鼓励的界限等。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五)扎实开展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国外教育也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挥作用。”大学阶段.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开展“校园诚信行”、“告别不文明行为”、“无人监考”等行为习惯的训练。在这些专门的行为训练中,不断修正不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